天地广阔,人何其渺小,大凡在世间生存的人,都希望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何处去。这样的说法太过笼统模糊,换个说法,就是自己的根在哪里,将来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做到何种程度。纷繁的世界,五彩缤纷,美好绚烂,很容易就让一个人迷失,只知道沉醉金迷,慨叹伤悲,而忘了自己生存的特殊的意义,重要的意义。凡是在生活中有迷茫的人,都会有探寻自己对于社会人类使命和责任的冲动,想在在这世间活的“安定”而不惶恐,讲真话,我就是这样一个很容易迷茫的人。读到“心安即是归处”,我明白,我要先找寻到我心甘情愿去付出的事情,甘之如饴一如既往去坚持做的事情,寄托我的灵魂,情感,梦想,让我觉得“有意义”,“安定”,所以,我产生了思考,是什么事呢?希望33岁想明白这个事不算太晚。
书封面上写着“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愿你历经沧桑,永葆天真挺模样”。这些话,很抚慰我这凡人心!
2009年7月11日季先生辞世,从1911年出生,他走过了98个春秋,谁能想到他从小是个体弱多病还贫困的孩子呢?
温家宝总理曾5次看望季先生,说 "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温家宝评)
读了季先生的作品,受益匪浅,精神面貌,对人生的理解感悟,语言表达,思路都有大的提升。我收获颇多,先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他的一生不平凡
6岁之前贫穷,体弱,6岁过继给叔父开始读书,也从此失去了母亲的关怀。他担起了光耀门楣的重任。后读小学,初中,高中,考大学,期间已经显出优秀的品质和天赋,开始写小说,翻译德语作品,非常勤奋。24岁去哥廷根做交换生,一别11年,35岁回国工作。期间认识德国姑娘伊姆加德小姐,陷入恋爱,但考虑到自己的对妻儿的责任,他果断回国,而伊姆加德她终生未嫁,这位固执的老人用一辈子来怀念自己的初恋。
妻子也是好妻子,季羡林对她很是敬重:“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上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
一生遇到这两个好女人,他是有福气的。到98岁去世,他笔根不辍,读书,研究,写作,勤奋一如既往。但他也是渴望依恋家庭的温情的。
二、他的语言通达,流畅,清晰
他精通十二国语言,用中文写的散文十分耐读。他记忆力强,对于发生三四十年的事,人物的表情,当时的清醒犹新。他能记住上百篇古诗,几十首词,语言充满温情,十分流畅通达,条分缕析,有理有据,特别有“涵养”,对古诗词的引用信手拈来。
三、他的勤奋和精力令人敬佩
他非常勤奋,他自言“我是一个富需感情的人,是一个自知之明超过需要的人,是一个思维不懒惰、脑筋永远不停地转动的人。我得利之处,恐怕也在这里。”
他的勤奋体现在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写作、翻译,大学,留学,学习了十二门外语,做研究论文发表在德国很有权威的院系期刊,在多个领域有丰硕的成果。他不尽光耀了季家门楣,更是为中国人争了光,为祖国争了光。
四、丰富的想象力和真实的性格
在吃鱼时能想到鱼的控诉,在看天池时能神游到山巅想到天池里怪物的对话…思维活跃,想象丰富。
他的语言文字通透清晰,克制,语言生怕说的多了,怕胡说八道没有依据,所以不肯轻易说一件事,凡一件事要说,必得经过考证,要有理有据地说。
从他的人生,我明白他口中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也明白要找到“心安处”;从他的语言我受到启发,要积累古诗词;从他的婚姻我懂得自知之明,克制情感多于需要;从他的著作等身我懂得要学习,工作要勤奋;从他的愿望我懂得,人要有伟大的愿望,如“接力赛中的一环”。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