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学科技术含量与复杂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对社会的影响却越来越小。(哲学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要通过人的思想,而科学技术可以不用理解,也能享受成果。)
“广义的人生哲学,哲学约等于人生观”
我们把哲学、宗教看作是起源于人类终极关怀问题所引发的对宇宙万物的思考的话,那么从根源上说,哲学就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和人息息相关的,关注的是人之根本,哲学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想解决具体问题,有各种具体的学科比哲学做的好的多。
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人生观,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多的是提升人的境界,让你面对更多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代替你回答问题,而是要你面对问题,发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更多的可能性。
学习哲学史,会发现哲学家们给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需要的是我们面对这些可能的方式去选择我们自己的方式。
学习哲学不是找一老师,而更像找一对话伙伴,方式是邀请你面对问题,不要设想哲学面对永恒真理,没有这种可能性。
自有人以来,是否有人发现了人生的意义,大家按着做就行?没有。这个问题,没有终极答案,哲学的魅力恰恰在于此。人生是开放的,它绝不是有个固定模式告诉你就是这样,然后大家去做,那人生一点意义也没有,一点意思也没有,之所以包含永恒的魅力就在于它是开放的。没有既成的一个模式,把自己套进去就行,正因如此,每天面对的明天都会有希望和理想。
假如人有其本质,将其发现出来,按其去做,就意味着是为过去活的,假如是开放的,则永远面对明天和未来。
二、人生的意义
因为有了智慧,人意识到了生死,由此而引发——有限、无限;相对、绝对;暂时、永恒;此岸、彼岸;现实、理想巨大的冲突,两者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人有智慧,马上就面临这个冲突,有限生命的人总向往永生,但这是不可能的。
某种意义上说,人生的意义恰恰在于人生的有限性,有限才有舍与得,才有选择,意义便和人的有限性密切相关。
面临两个问题:
一个是如何活,如何活的更好,
另一个是为什么活也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生在世,首先要满足吃穿住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但是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那吃穿住。这是生活的前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
人为什么会有这个意义的问题?这个世界本身无所谓意义,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不是一个意义的世界。意义是和人的目的,人的需要相关的——生存的需要;和为什么的需要(人生的意义)。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没有意义的,就是物质循环的一种盲目的活动。但人需要意义,需要意义来作为我们生活的根基,人有理性和智慧,不满足自己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自然存在物,于是才有了意义的问题。
人之所以需要意义,源于人类对虚无主义的恐惧。(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定义:绝对价值的丧失)。人生原本的确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其实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人生的。
追问人生问题的方式:
一种思路认为人生有某种客观存在的意义,我们可以认识人生的意义,然后按照它去生活,像自然法则一样写在那,我们按它去做就行了。最终发现这是物的意义,而不是人的,没有人,这世界还是运转的。
人与物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它是某种为了意义而活的,正因为是为了意义而活的,却又没有一种像自然法则那样摆在那,所谓客观的人生的意义。加之人带有很强的惰性,他希望一切都是必然的东西,都是规律的东西,这样我们感觉自己很安全,即使我们受到规律的支配,但还是感到很安全。
面对未知、充满危险的社会,如何去确定人的意义?
当我们给自己确定了人生的目标,人生的一种意义。但人生有限,这种意义究竟是否合适,我们其实不知道,只有走到最后,也许你才发现我的路走错了,但退回来再重走一遍,却又没有这个可能性。
这就是人为什么逃避那样一种对意义的探索,希望一切东西都是有序的,当面对我,需要自己创造自己人生的时候,在逃避。
人为意义而活,人生是一场冒险
因为你不知道这个意义是否是真的有意义,因为我们没有无限的尝试机会。走这路也许就是一次机会,当你走到岔口,究竟朝哪选哪一条走下去?最后发现此路不通,那你也没有办法,没时间再回去了,所以以意义而活就是冒险。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放弃对意义的追问,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这样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希望人像物一样,有一定之规。
我们大家更多的会选择自然而然的去生活,按照本能的方式去生活,对很多的问题没有真正的思考,不光说我们没有面对这些问题,而是我们会逃避它,因为面对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是很痛苦的。
例:虚无主义在19世纪对西方人的影响很大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中,世界是丑恶的,应该有一个上帝来惩恶扬善,但又没法证明上帝存在,除了自杀还有什么出路呢?如果认为世界是丑恶的,没有上帝,心甘情愿的接受,与其同流合污,不会自杀;如果认为世界是丑恶的,但坚信有一个上帝存在,也不会自杀。麻烦的是,认为世界是丑恶的,又没办法相信上帝的存在。
如西方启蒙主义带来的影响——信仰动摇,理性和科学知识高歌猛进,上帝退位,可理性和科学知识无法去取代上帝,填充上帝空出来的位置。
上帝已经死了——尼采
没有上帝,没有天堂等着好人,没有地狱等着恶人,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事不做坏事呢?如果世界没有上帝,没有善恶,没有正义,没有规则,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儿?
萨特的存在主义似乎给出了这个答案——
简单的说是存在先于本质的,人刚生下来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有自己的本质。所有的意义和本质都在于你的选择,人的本质不是上帝赋予的,也不是环境决定的,仅仅是因为自己的选择才导致了存在的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本质是你选择的产物。人拥有绝对自由,自由是人被判定的命运,绝对自由并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在说在任何环境中人都有选择的绝对自由,强调绝对自由是超越环境的,而绝对自由意味着要承担绝对责任,于是孤独和恐惧就随之成为一种必然。
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意义,因为我们没有无限的尝试机会。
以萨特的观点,存在主义是乐观的,因为所有选择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论环境如何,自由选择,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救赎。在狂暴的命运中,坚信自由选择就实现了意志的自由。
我们这个时代价值多元化,道德相对主义,我们不会去坚信某一种东西,那么人生的问题就更突出了,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得多,但精神方面并未得到改善,需要人自己去思考。
假如没有上帝,人就没有本质,那人的本质就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所以人的本性在于自由,自由就等于规划和选择。——《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每个人都是自由(面临困境)的——人生之为人生的前提条件。
自由落在你身上,会感到负担要在诸多可能中筹划选择,且得负责,承担后果,无人分担。
三、必然与自由
哲学脱胎于神话,命运—必然性—规律
希腊人不满足于用神话中的命运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时候,希望认识自然,以自然去解释自然的时候,哲学思考诞生了。(自由不在希腊人的视野内)
人生必须以自由为前提条件,但自由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人与众不同,被抛入可能性的境遇之中(境遇是不可选择的),面对可能性塑造自己的人生,作为个体的自我而存在。
人生其实充满变数,毫无疑问。可将人生看做因果链条,有这一步的因,就会有下一步的果。当回首,确实可以找到原因,但其实每一个环节都是可变的,绝不是这个环节一定产生这个结果。选择会有后果,但选择也可以改变这个后果。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
关于人生观的探讨——我是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大家而活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以大家作为榜样向大家看齐的,大家喜欢什么我们就喜欢什么,甚至我们追求的个性,也是因为大家追求个性化。
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家拿走了我们的存在,替我们去做选择。不是我,而是大家在主持着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那么大家是谁?你会发现查无此人。你把你的存在,你的选择交给了大家,但是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承担后果的时候,你是找不着大家的。你选择了大家的意见,承担后果的却是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是大家——但当我说大家如何如何时,从来是把自己排出来的,没把自己放进去,当你按照大家去做的时候,你是在逃避人生的责任。
每个人都是大家,你才是你人生的主人,以一种责任的方式去展开你的人生。
为何会这样?——逃避自由,逃避死亡
自由似乎没有分量,但是你要去筹划选择,为此负责任。所带来的负担,是很难承受的。所以按照大家的方式生活,让我感到有种安全感,有种家园感,要我独自面对未知的人生,未知的世界,我感到的是不在“家”的状态。
假如明天不再来临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生的情还没弄明白呢,死你管它干什么?
未知死,焉知生(基督教)——死后的东西不弄明白,生的意义在哪?
中国对死亡的方式是很奇怪的——死亡禁忌
人们通常不愿提,甚至号码都不要4的(不吉利),逃避对死亡的思考,在某种意义上是逃避对生的思考——没有认识到人生的有限性。
人生的意义就在这,怎么在只此一次的人生,让它过得有意义,不考虑只此一次,不考虑终有一死,怎么让它有意义?
拖延对死的思考就意味着拖延对生的思考,因为你没有考虑人生的意义的问题。
死亡是人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最本己的——死只能自己面对,无法替代。
无所关联的——面对死亡一切都不起作用。
确知而不确定的——知道会死,却不知哪一天。
超不过的可能性——人生之大限,死亡是可能,不知哪一天,而这个可能又是必然来临的。
所以我们要面向死亡的可能,筹划自己的人生——提前到死中去,不要在七八十的时候想,这一辈子真不值,为防止类似这样后悔的话,现在就应该勇敢一些,向前看。
向后看的时间观意味着看着昨天,向前看的时间观意味着看着明天。昨天意味着必然(因为昨天已经过去了),明天约等于自由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财富,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对人生看开一些。反过来思考,来之后,去之前,恰恰是自己的人生,是有牵挂的人生,何不牵挂一把,只此一次牵挂的机会。
如何过得轰烈,有意义,有价值?而这意义和价值并没有客观标准,只要自己达到自我完善,实现自我的程度便足够。
四、人生的境界
每个人都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坐标内,科技的发展,我们会生存更长的时间,但无法解决,人终有一死的问题,一百年和一千年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已经过去的时间已经过去,相当于没了,面对的是现在和明天,活到一千岁,那前面的时间也是没了,和一天是一样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
昨天你是留不住的,它就不再由你来控制,和你没有关系,因为昨天已经过去了。所以人生的坐标轴上与其去延长人生的长度,不如去加深人生的厚度,所谓人生在于超越,是在自我当中超越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不同的高度来看人生视野就不一样了。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觉悟),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归分四个概括的等级,从最低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人生有限,做不到完满,关键在于找到对你最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实现自我其实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每提升一个境界都是在超越自己,将人生的问题归结起来。可以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找到自我,一个是超越自我。
对于人生来说,不该把赌注压在来生来世,你在人生中不断自觉,不断超越自我。人生虽有限,但它是开放的,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