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描述:孩子3岁3个月,入园1周后,有推打小朋友的动作,其他家长找负责老师,老师让家长带孩子先回家待一星期。
我的回答:
1.首先,问题孩子。
不知道这个词汇是谁的口中说出来的。但就这个词来说。
属于:偷懒词汇
没有哪一个词能够概括得了一个人。
换句话说,用一个词语就想概括一个人,是懒于动脑的想法。
当然,用一些特有词汇来区分一类人,从而达到大家很快打成一片,或者达成一致的效果,这个额可以有,比如,我现在就可以跟你说:我也是一个焦虑孩子的妈妈。
(我这个只是为了方便沟通,而我的角色肯定是多样的)
所以,问题孩子,这个不成立。
2.怎么看?
才3岁3个月,入园1星期……就扣这么个大帽子,孩子怎么想,其他孩子怎么想,老师怎么想,其他老师怎么想,家长怎么想,其他家长怎么想……
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您的孩子怎么想?您沟通了吗?
~.其他孩子的想法,已经表达了:他们的家长找来了。
~.老师怎么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能为了树木放弃森林。
~.其他老师怎么想?真庆幸,还好不在我班……老师精力有限,指望用爱发电,不太可能。私立,事多钱一般。公立……,我知道的是幼儿园大班后半学期都得在老师那里补习拼音,因为幼儿园不让教。
~.家长怎么想?您目前是一个自我怀疑自我矛盾的阶段,您不是斩钉截铁地说孩子肯定没问题……
~.其他家长怎么想?他们已经抱团了:对于孩子的事情,绝大多数家长都是护犊子的老牛,如果他们觉得必要,会集体把小牛围在内部保护起来,他们在外面一圈,头角朝外,随时准备发起冲击。
这是真实情况。
自家孩子的表现,对您来说,是一个焦虑来源,而学校老师和其他家长的表现,对您来说,又是一个焦虑来源。
3.怎么办?
首先反思一下孩子的生活环境。小孩子,学东西,都是浸泡出来的,孩子很敏感,家里人喜欢抱怨,孩子就会变得找借口。家里人打电话出口成脏,觉得是自己朋友伙计不在意,旁边玩玩具的孩子会记在心里。反思一下家里的环境。大人先要改变。
其次,推荐一套图书,《你棒还是我棒》4本,大概50来块钱,采用对比的方式,一面讲解错误行为,另一面讲解正确行为。买回来,每天晚上或中午睡觉前,挤时间读一些,她翻哪个,你就读哪个。我家孩子看过,我推荐给其他家的孩子看,他们都喜欢。后来幼儿园老师觉得书挺好,我们给幼儿园捐书,就把这套书捐了,也算是孩子对母校的感谢。
再次,注意带孩子最久最亲近的人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当孩子的行为,和我们的期待出现不相符的状态时,不要觉得尴尬。很多家长教育孩子,其实是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不要损伤自己孩子,去迎合别人。
要相信:犯错误是正常的,这么大的孩子,不犯错误就有问题了。
还要相信:改错是会反复的,不是我们说,你改正!他立刻就能改的。
所以,设计一些强化行为,
比如,每天睡觉前总结:今天宝贝又大声地和**问好了,真有礼貌!奖励亲亲一个!
今天宝贝还主动背自己的小书包,帮妈妈省力气,真有爱心!奖励抱抱一个!
今天宝贝还轻轻拉着小朋友的手,一起安全地玩游戏,真是让老师放心!奖励明天可以买一种健康的小零食!……
注意强化优秀行为,注意正面引导,如果您脱口而出就是:“不要……”那进入他的耳朵中就只剩“不”,而大概率,您会获得一个什么都跟您说“不!”的孩子……
祝:宝贝早日更加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