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刚刚进行完中考的小妹来访,带着她游山玩水,听着她讲一些少女的小烦恼,突然觉得上学原来是一件如此压力巨大的事情,而且分分钟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我们常常被教育,如果读书不好你以后就完了,或者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或者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再或者被评价为一个没有长性的人。
虽然我承认这些评价绝大多数都是善意的,希望我可以取得长足进步,但这些恐怖的预测和评价后来皆被证明没有发生,在我离开了监督和鞭策终于上了大学之后,我并没有变得更加懒惰和没有长性,相反我体会到了学习本身的快乐,并且能更长久的坚持我的计划。最近阅读的一本关于囤积癖的书籍中关于常见认知扭曲的描述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只是这答案有些细思极恐。
1.二分思维,既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事物,如果表现的不完美既是失败。
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我刚刚到咨询公司上班,每天加班到半夜,周末依旧很勤奋的洗了衣服,爸爸给我的评价是,我不应该用洗衣机而应该手洗衣服。那一刻我有点儿想哭也有点儿想笑,意识到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努力,希望有一天可以得到他当面的表扬,所以一直满足他的一切关于完美的期望,但也行这本身就是个可笑的行为。企图在任何方面都做得很完美,才觉得自己成功的人,终究永远也不会拥有那一天。
2.过度泛化,一个单一的消极事件,被认为可能带来一种永无止境的失败模式。
如果你制定了健身计划,你就应该每天早起跑步,如果有一天你没有达成,那你的整个计划就失败了。这个模式让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没有长性的人,因为我很难每天都坚持干一件事儿。但直到上大学我才发现,每天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你某一天真的没有早起跑步,那你应该做的是原谅自己,然后继续,而不是放弃整个计划,更快的原谅自己有助于更快的重启计划,更多的反省很多时候会更容易带来放弃。
3.贬低积极的方面,否定积极的经理,坚持认为它们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算术;通过这种方式否定自己的成功,让自己仅仅关注于没做好的那些事。
我童年最讨厌的一件事就是小学老师特别喜欢在我的学生手册上写,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现在我承认这个名言在某一方面有他的意义,但剥夺成功的快感,或者被迫隐藏成功的快感真的让我在童年备受折磨。取得胜利或者成就高兴本来就是人的天性,然而很多人却一直妄图剥夺这种天性,把对于胜利的欣喜定义为骄傲,这实在是有些偷换概念的嫌疑。如果不是对于胜利快乐的渴求和刺激,那么对于过程中的诸多困难的忍耐程度就会相应的下降,真不知道这样如何能激励人进步,而不是止步不前。
4.预测未来,一个人可能会预期未来会变糟,并把这种预测视为已经确立的事实。
很多时候搞砸一件事并不是搞砸这件事本身,而是对于搞砸这件事的想象,没有预习并不会带来不及格,但恐惧没有预习绝对会影响成绩。
5.应该性陈述:用“应该”和“不应该”来激励自己,仿佛有一个严苛的声音在督促你。
比如对比别人家的孩子,认定你应该练习更长时间的钢琴,和在学习上花更多的时间,即使你已经学会并掌握了所有。不讲究结果,只讲究努力努力更努力很可能让你提前放弃自己,并认定自己不行,或者彻底失去对本来还算喜欢的事情的兴趣。
无疑谦虚,勤勉,坚持都是我辈需要追求的美德,但我想正确的方法肯定不是这种类似于恐吓和贴标签的做法。很多时候,特别是女生会更容易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把更多失败的原因归结到自己的身上,这让她们感觉到压力,和对自己的不自信,更重要的是这剥夺了她们的很多快乐,并且这些鞭策并不能帮助她们达成目标,反而会造成认知扭曲,让她们花费更多的经历用在怀疑自己而不是关注在失败的真正原因上。可以说在某个方面来讲,我也是这样的一个受害者,直到我以兴趣而不是功利性的从事某件事情,才发现其实只要对自己更有耐心一些,更有信心一些,很多事情你可以表现的更好。所以请善待自己,不要让严苛教育带来的认知扭曲毁了你自己。对自己狠一点,如果用错了方向,不会让你更加成功,很可能让你提前变成一个lo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