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孩子,一个初中生小D,她的其他学科成绩还不错,就英语成绩很差,总是倒数几名,她其实也很着急,很想要学好英语,作业也做,单词也背,但是没办法,全班平均分90几分,她都在70-80分徘徊。小D有一个特点,喜欢问为什么,比如她特别不能理解“you”就是“你”这个单词,为什么既能指单数“你”,又能指代复数“你们”。are用于复数,为什么单数“你”you也用are,而不是is,想不明白,就特别抵触,作业、考试也常弄错。你是不是觉得整个问题很撒?大部分传统公立学校的老师是不会深入解析的,因为不考!,所以也没人为小D解答。而且,作为英语老师的班主任很不喜欢活泼好动的小D。她就在英语学习上被困住了停滞不前,学不进,学不好。那为什么其他孩子没有这种问题呢?其实,小D行为的背后折射出她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方式:她是一个典型的动觉型学习者。
什么意思呢?教育心理学对学习类型的分类,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
视觉型学生,占到人群总数的80%。他们的学习偏好是阅读和看。他们上课时多数时间视线紧随教师,对自己看过的事物记忆深刻。视知觉的学习者往往善于文字的表达,他们在阅读上也有较大的优势,我有一个朋友,她阅读速度很快,甚至能一目十行,据说是在中学看武侠小说练就的。其实,她是个典型的视觉型学习者,我和她合作翻译一本心理学书的时候,她的速度接近于我的两倍,抛开她本硕英语和十年翻译的背景,她没有学过任何心理学知识,整个速度,很惊人了。是她的信息输入方式,也可以说是学习偏好,帮了她。这类学生是中国传统教学环境下,学习效率最高的,他们也是老师最爱的一群,所以前文提到的80%的群体到底有多少真正天生的视觉偏好学习者呢?不得而知!
听觉型学生,占到人群总数的15%。他们上课时以听为主,很会模仿,到了陌生的地方能很快学会地方方言。他们喜欢环境的宁静,对噪音敏感。听觉学习型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喜欢听故事或讲故事;喜欢音乐、戏剧及有表现力的活动,听觉灵敏。你看学校里面那种喜欢叽叽喳喳,八卦摆条的孩子多半都是听觉型的学习者。
动觉型学生,占到人群总数的5%。往往就是小学、幼儿园里的淘气包,总是不断地在惹事。就像小D,她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体验来实现的,喜欢问为什么,喜欢探究,喜欢体验,喜欢论证。这些学生往往让老师和家长特别头疼,但其实他们是很喜欢思考的群体。他们具有创造性,只是可能不适合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因为强迫他们坐在课堂里不动,就会感觉非常的无聊乏味。他们喜欢与别人近距离接触、身体语言较多,喜欢运动及动态活动,有5%左右的人属于动觉型学习者,他们是传统大班教育比较难搞的一个群体,是学校教育的弱势群体。其实,也是教培行业的重点客户群体,也是最有可能成为高黏性对象的群体,因为他们在传统学校里,往往被轻易的贴上了逆反、学习困难、学习障碍、多动症的标签,起伏不定的成绩让学生很难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也让家长焦虑不堪。
回到小D的问题,其实里面有深层语言学逻辑,她不会也不用理解,她花了很长时间思考,最后顿悟,中文的“花”既可以是“植物的花朵”,也可以是“花钱的花”,所以you也可以指你或者你们,她隐隐觉得应该有语言历史的因素,但未能深究。即便如此,她明白了这个,逐渐迁移到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思维转换,英语成绩渐渐提升,最后名列前茅。这个故事,是我精品课里面的案例,里面的故事有改编。小D其实是我自己。我在做英语老师,心理咨询中遇到很多类似的孩子,或许不是英语的问题,而是对知识理解的维度、角度和深度的问题。教育工作者都要学点心理学,从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去理解和共情孩子,遵循认知发展的规律,帮助孩子成长。
这也是我的异象,从心理学出发,助人育人,助己知己。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是单一一种,而是一个排列,我们可以据此找寻自己的优势和局限,不是为了给自己标签,给自己借口,我就是做不到,而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更好的发挥优势,发展局限。最后,尊重孩子,从行为看本质,当你看到孩子有些无法理解的行为时,多一些的耐性,多一些学习,多一些等待,多一点关爱,多一点信心,他们会回报你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