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奇的最初的表现,离思维是很远的。它只是一种生命的盈益,一种“生物力”的流露而已。小孩感到一种生理的不安,就要伸手取物,要摸它,抓住它,观察它。这种活动,不能说是理智的,但没有了它们,则理智的活动没有可以运用的材料,就薄弱而不能持续了。
(二)在“社会的”刺激势力之下,好奇发展到较高的一级:小孩子学会语言而能探取别人的经验。到这时,如果事物不给他有兴趣的反应,他便向别人去求得有兴趣的材料,一个新时期到来了。儿童不论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出“那是什么?”“为什么?”的问话。他的“为什么”不是对科学解释的要求。背后的动机只是急切地要对于他所存在的神奇世界得到更多的认识。他所求的不是定律或原则,而只是更多的事实。而这种感觉,便是理智好奇的萌芽了。
(三)好奇转变为对于人事接触中所引起问题的解答兴趣时,便超出“生物的”“社会的”层级,而达到“理智的”一级了。在所谓社会的一级里,小孩所感兴趣的是问而不是答,答案他不是很注意,就是问,也没有一个问题注意得长久;一个一个连续地很快地转换,没有一个是发展为连贯的思想;他的好奇就表现在那样随问随答之中。教育者(无论教师或父母)的问题,就在于将生物性的试探,社会性的好问,引导到理智的发展上去。这个方法在于给予较远的目的,使小孩有搜寻和穿插别的事物和观念的需要。一个较远的目的控制着探究和观察的过程,约束着他们,使他们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能够到什么程度,好奇便比照着这程度而具有确定的理智性。
好奇心的三个层次,可以总结为生物本能层次、社会层次和理性层次。
约翰·杜威.思维的本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约翰·杜威代表作;胡适、潘家洵、李小峰强烈推荐的“青年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