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让人跌破眼镜,印象中古代瓷器名都各种复杂高端,这个……
说“各种”是因为它用了从宋到清所有的17种釉彩技艺。说“瓷母”是因为它高86.4cm,是官窑出产瓷器中器形最大工艺最复杂釉彩种类最多的一件瓷器。
这个前世小剧场,王凯是真的帅,声音条件是真的好,但是演得不如李晨,气势上差一点,可能你要说他在梦里没那么大排场,但不是的,他是乾隆,他手握天下,他对待那些大师可以是尊重但绝不会畏缩,所以差了一点。而且内容上似乎没有第一个严肃,所以到底是个什么性质我也不好说,就此打住。不过从这个小品来看,乾隆倒是有一种蜜汁自信的固执可爱。
瓷母是技术上的集大成者,真·海纳百川,喻示着天下太平。
志愿者讲解员张甡,说自己几年讲解生涯中“问不倒”,他对他负责的这些文物的了解已经到了很可怕的地步。据他介绍,各种釉彩大瓶所用工艺按由上到下的顺序有:珐琅彩、洋彩、哥釉、青花、松石绿釉、仿宋代钧窑的窑变釉、斗彩、粉青釉、霁青釉加金彩、十二幅粉彩、仿宋代官釉、仿永宣青花、粉彩、珊瑚红釉加金彩、仿宋汝釉、酱釉加金彩(我看着视频记的,可能有错)。
这么多工序,在古代没有先进的测温工具,而有些工序要求的温度区间是非常苛刻的,那时候的工匠会用一次性的测温瓷片来做测温。张甡做了个计算,他按照每种釉彩一次性成功70%测算,0.7的17次方是0.002326,也就是0.23%。事实上每种釉彩的成功率根本不会有0.7这么高,也就是说这个数据还是被放大了的。所以即使这个瓷器看起来没那么淡雅,也让乾隆的审美遭遇很多质疑,但它背后所代表的技艺是足以让人骄傲的。我看到张甡说到最后明显是激动了的,他在为乾隆、为工匠们骄傲,在为祖宗们的智慧骄傲。其实任何时候你去这种历史博物馆走一趟,都会为那个时候人们的智慧和能力所折服的。你可以质疑乾隆的审美但这件瓷器的背后无数工匠日日夜夜的努力是不容忽视的,不管怎么说,它被称为“瓷母”当然是因为它配得上。
然后关于志愿者讲解员,上来了一批或年轻或年老的志愿者,不乏已经做了十几年志愿工作的老人。看到老中青三代抱着一颗同样为故宫志愿服务的心列成一排,有种传承感,虽然这是第三部分要讲的,但是放到这里用也不违和,他们是真的热爱吧。真好,还有很多人发自肺腑地喜爱这些几千年前的文物,就好像这些文物没有失去他们的生命和价值一样,不合时宜地想到寻梦环游记,只要还没被人忘记,就还在另一个世界里活着。这些文物在我看来也是一样,只要被人们记着,就依然有自己的价值,它们穿越千年,静静接受人们检阅、欣赏和挖掘背后的故事。它们屹立在那儿,好像在等你透过它们跟千年时光对话。
“故宫的每一天都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