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行记

晨雾未散时,我踩着青石

板上的露水走进故乡丰宁凤

山古镇,去寻访昔日的热河第

一书院—丰宁凤山书院,传说

中的文昌祠、魁星楼已难寻踪

迹,一处宽阔老房院,蒿草丛

生,残破的清式雕花木窗门

廊,恍惚间似有百年前的墨香

随声跌落。凤山书院的旧影

若隐若现,推开历史吱呀作响

的尘封木门,仿佛看见谢翰林

手持《诗经》走过回廊,晨课声

穿过雕花窗棂:“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窗下墨池里的青

苔已积了百年吧,却仍有秦敏

清画竹的笔意透出,镇上的老

屋门楣多见松竹二字,横竖弯

钩间藏着琴韵墨趣,幸好还有

四座石狮子在,顽强守护着凤

山的文化魂魄。

转过青砖巷弄,古戏楼的

金漆斗拱赫然撞进眼帘。十

二米高的歇山顶直刺苍穹,飞

檐下三百年前的彩绘依然鲜

亮如血。触摸着条石台基上

的云雷纹,耳畔忽然涌来隔世

的锣鼓。雍正年间的商贾在

此卸下骆驼铃铛,光绪年间的

票友在此高唱《长生殿》,抗战

时的戏班在此上演《打渔杀

家》。此刻阳光穿透藻井的八

角形天心,将十二根朱漆立柱

的影子斜斜投在空荡的戏台

上,恍若时光化作的琴弦。

循着梆子声的余韵向南,

石桥东胡同的灰瓦小院便是

郭小川故居。据说凤山文庙

魁星的笔尖分毫不差正对郭

小川家的四合院,钦点文曲星

小川下凡了。透过“小院朗魁

星,享文苑千年清誉。川流归

大海,领诗坛一代风骚”的楹

联,仿佛看见 1919 年的秋阳

正照着襁褓中的诗人。抚摸

西墙悬挂的《团泊洼的秋天》

手稿复印件,油墨跃然的字迹

里藏着塞外风雪:“秋天的团

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

傻……”

暮色漫过凤山老街时,我

站在郭家老宅的门墩上远

眺。当年穿灰布军装的年轻

县长曾在此整装,军帽下的眼

睛光亮如炬。父亲记忆里那

个戴大草帽、高挽裤腿的身

影,此刻正与诗句中的战士重

叠:疾风暴雨式的歌声永远响

亮,永不沙哑。晚风掠过戏楼

的琉璃脊兽,将断续的梆子声

送进千家万户的炊烟里。

华灯初上,古戏楼前的老

人们摆开象棋。他们落子的

脆响惊飞瓦当上的麻雀,棋子

叩击石板的韵律,竟与当年书

院里的吟诵、魁星楼中的琴

音、战士诗行里的澎湃,谱成

了千年一叹的凤山夜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