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孙钰娇
研究方向:虚拟美术馆
研究主题:展览空间与虚拟现实AR
背景现状:20世纪以来,繁杂的艺术理论伴随着科学发展的进步不断翻新着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早在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就曾经明确定义博物馆为,非盈利、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面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而依附于数字化,能够轻松地将实体作品资料留存在网上,更能让更多公众在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里参与其中。当代艺术的未来应该是虚拟与现实的真正结合,与传统作品完全区分开来,属于未来的艺术。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实践从未停止。
理论依据:美术馆的数字化进程与科学技术平台巨头的关系自然是同气连枝的。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还没有得到普及的时候,如今已名扬遐迩的比尔·盖茨便已经在1989年的西雅图注册了一个名叫Corbis的图像公司。那时的Corbis并没有明确的业务方向和定位。只是基于盖茨对于未来的预期,他认为未来人们那个电子相框购买艺术品并放在家里用作装饰。于是他决定要做一个数字图像库,提供图像给出版商、广告设计公司、电影制作人,通过发展技术平台,建立一个最全面的图像手机库。在数字化的世界中,将图像服务供应给全球客户,帮助他们表达他们所关注的内容,并提供知识产权管理等售后服务。
从单纯的记录转向创作,在逐渐发展越发成熟的路上又被赋予了传播的巨大功能。今天的线上美术馆们已经可以真正的脱离实体,创造展览。今日美术馆作为中国美术馆界的首家民营当代美术馆,一直探索着艺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今年,今日美术馆推出“今日未来馆”,其技术端和艺术概念在360度全景展览和艺术展数字化网络再现的基础上再次往前推进了一大步,旨在探讨美术馆最具先锋、未来性的空间概念。由实体展览、虚拟展览及第三方(增强现实)展览三部分组成。
方法论:“未来馆”区别于现存其他虚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艺术作品需要“创造”,而不是简单的“记录”。所有艺术作品都由艺术家重新创作,而非对实体作品的线上保存。它的优势在于,可以满足艺术家天马行空的创意,可以呈现艺术家理想中“真正”的效果。实体馆毋庸置疑,落地于今日美术馆,展出艺术家们的实体作品。而在云空间内的虚拟馆,实体馆无法承载的展览将得以实现,并且成为一个能够自组织、不断生长的文化共生系统,承载数以万计的展览。例如,“未来馆”为黄莺塑造了50m×5m×3m的特殊展厅,通过两侧墙体投影和正面地面的镜面组成的倾斜光带,呈现具有科技感及几何美感的彩色三角形。当观众在这样的特殊展厅里缓慢前进,伴随着声音,整个隧道发出持续而梦幻的光芒,似乎永无停歇地缠绵,低声述说着“你是如此温柔”。诸如这样的呈现在实体馆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无论是展览经费还是场馆本身都难以承载这样的展示。这种“未来馆”的“创造”概念将逐渐彻底与实体馆区分开来,作为一个美术馆,而非虚拟馆而存在。如今其渐渐显现出来的优势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但是对于致力于这方面的艺术家及艺术工作者而言,这条路还要走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