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是指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分享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提供信息的能力。坦白包括真实和诚意。诚实在伴侣之间的关系中属于忠诚,在社会交往中属于直率和正直。孩子在开始讲话的年龄还不能区分想象和现实。如果大人不能理解小孩子的经验和逻辑,大人会认为小孩撒谎并且因此惩罚他,大人这样做其实是在教小孩采取不诚实的行为方式。
坦白表达出来的内容是一方面,同时被表达出来的还有情绪。有的人说:“我强压着火跟他理论。”这个火是强压不住的,一定已经流露了出来。常见的坦白方式是言语表达,即说出来,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用行动来“坦白”,例如摔门而去。这种坦白方式其实非常糟糕,因为对方只能得到你生气了、不同意等信息,至于为什么、你有哪些建议、你是怎么想的等,如果你不说出来,则对方不了解或发生误解的责任更多在你而不在对方,因为你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
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一方常常会选择不坦白,如对老板、对客户等。
孩子对父母坦白与否既与自身利益相关,也与情感关系相关,就像夫妻关系一样,一方常常会觉得不需要我说,你应该已经了解,非要我说白了你才理解说明你对我的关注不够,你对我的爱不够。孩子常常选择沉默,等着看父母的行为来判断父母对自己的关系。夫妻关系中常常发生妻子不停地唠叨的情况,在丈夫和妻子看来她够坦白了,但若她并未将自己的需要直接说出来,那么无论唠叨多久都不能算坦白。对于成年人来说,是否够坦白、坦白多少、坦白什么是需要自己去学习、去尝试,然后才能因人、因时、因地、因目标去灵活调整和掌握。而对孩子来说,首先家长要给予孩子安全、接纳的空间和机会让孩子坦白表达,再通过家长的反馈让孩子逐步明白和调整坦白的度和坦白的内容。这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一直在进行。
很多中国人在交往中是不能坦白说出自己的想法、需要的,我们讲究“心照不宣”“点到为止”。说话太坦白是不给自己留余地。“逢人只说三分话”是古训。日常言谈中成语、典故这类表征性、符号性的言辞很多。有的人觉得自己很坦白,话说得很多,但细考起来,他的话却更多是对别人的命令和要求,而不是表达自己的实际需求,这类情况在配偶、家长身上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