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中以后,成绩一向稳定在100名左右的女儿,在初一期末逆袭到70多名,这次再接再厉,考了30多名。
事情是这样的,上周五,女儿放学后照例给我打了电话:妈,我放学了……然后,以明显克制住喜悦和得意的平静口吻问我:妈,你怎么不问我这次月考考了多少名?我在电话这边,偷偷乐了,也暗暗猜到了成绩。女儿再次开口,似乎等不及我的猜测,迫不及待的要公布答案。“妈,我考了班上第一名,年级32名,你信吗?”话说完,空气仿佛凝固了,电话里只传来女儿的呼吸声。我也吃了一惊,女儿的进步,我是预想到的,但是,没想到她能进步的如此神速,我在惊、喜、质疑中不断切换心情,然后问她:妈妈当然相信,恭喜你,宝贝!你自己开心吗?
女儿再次以喜悦激动的语气说:“妈,你知道吗,我同学告诉我成绩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我再次确认这个消息准确可靠之后,我高兴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我真诚的表扬了女儿,交代完回家注意事项后,挂断了电话,开始慢慢在内心反复思量这件事。
我是一名后妈,花了两年时间走进女儿的心,获得了女儿的认可,收货了一份亲密无间的母女情缘。
生育了小女儿后,越发忙碌,整日埋头于大女儿的作业中,逼着她写,哄着她背,都收效甚微。并且有很多次,我在给女儿讲解数学题目时,居然发现她拿着一张纸,在上面乱涂乱画。在心理学上,这是明显的消极对抗。抱着这种心态,无论我花多少时间,多少耐心,女儿的成绩都不会有大的提高,我开始反思自己,琢磨新的教育方法。
之后女儿上了初中,加了很多新课,比如历史,地理,政治,还有几何,她一下觉得压力倍增。我安慰她,调整好心态后,开始琢磨出一套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督促辅导为辅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谓授业无趣,必不乐学。实施快一年,事实证明,这一方法,确实行之有效。以学科为例,一一列举,供大家参考。
本人喜欢历史,尤其对于五代十国,唐宋的正史野史,都了解很多,没必要去验证真伪,只是单纯的喜欢。在女儿学习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我给女儿讲了周世宗柴荣当时统一中国的策略,包括他的生平,为人,以及他病逝后时局变化,赵匡胤起兵等等,这些历史,教科书上有的没有记录,有的比较隐晦,有的用词比较官方,而历史老师,因为身份的问题,用词都非常谨慎,而我,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去讲述这些事情,就像母女之间讨论他们班上谁和谁的矛盾一样,哲学上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给女儿讲明白了这背后的故事,也渗透了很多王侯将相的性格魅力,女儿每次听的津津有味,还会不停的发问。比如,宋朝姓赵,却有个有名的柴郡主。这是什么原因,等等。我慢慢的给女儿讲,遇到知识储备不足时,在女儿周末回家前,我会着重查阅女儿最近所学的历史故事。女儿的兴趣一点点被激发,成绩越来越好,整个人待人接物明显大气成熟了许多。
初二,增加了物理,这是一门基于观察、实验的学科,大女儿理解不了同向行驶的汽车速度的问题,我找来小女儿的玩具洗车,和大女儿一起探索,一起发现。我先让一个车静止,让大女儿打开电动玩具车(电动玩具匀速行驶),同时测量行驶时间。然后,同样方法,再测量另一个车的速度(两车速度不一样),再让两个车同向行驶,记录数据,最后得出结论。此外,我还给他讲了霍金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她讲时间简史等。
作为一个母亲,每当看到女儿睁大眼睛,扑闪扑闪的看着我,听我讲,乐呵呵同我探讨时,我仿佛看到在不久的将来,意气风发的女儿朝气蓬勃的在她理想的大学校园里无畏的成长为一个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