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生平是一段很励志的故事,从农户到和尚,再从和尚到乞丐,然后揭竿起义成为军事统领,一路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元政府,成为赫赫威名的开国皇帝。
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呢?让我们来简单分析一番!
一、坚持学习
朱元璋的童年,想读书没办法读,家境贫困,生活不易,哪里还管得了你读不读书。但是这并不妨碍朱元璋学习,即便是作为和尚到处化缘,朱元璋也没放弃学习人文地理、人情世故,这是朱元璋与当时千千万万个同样处境的人的不同,是他没有一直做个打杂的和尚的重要原因。不断学习,大概也是目前社会精英和普通人的区别之一。
二、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朱元璋成了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了解地理和风土人情,认识了很多英雄豪杰,也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是,早期家破人亡的生活,逐渐磨灭了朱元璋内心的仁慈,他的心变得坚硬,这是他成为优秀军事统帅的重要因素。
朱元璋的军事才能在对战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及北元时所采取的战略中充分展现出来。而在军事上,可以说,朱元璋几乎没有做出过错误判断。乱世时期,只有具有优异的军事才能的人,才能带领着大军一路披荆斩棘,不至于半道被灭了。
三、非凡的领导才能
凡是成大业者,必然不乏良臣名将的辅助。就像刘备周围,武有关羽张飞,文有诸葛孔明,朱元璋的周围,名将有常遇春、徐达,谋士有刘基、朱允生等。但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多有些与众不同的小性子,如何将这些性格各异的人团结在自己周围,为自己所用,领导力必然不能缺失。
朱元璋非凡的领导才能,使得在战争进行过程中,还不断有人慕名投奔而来。不说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行为,至少在这之前,朱元璋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将这些人牢牢团结在自己旗下,心甘情愿为自己卖命。
四、得人心者得天下
与这一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友谅,陈友谅为了夺权,先后杀死了对自己有提携之恩的倪文俊,又杀掉了自己当时的主子陈寿辉,失了人心。军队中的士兵只是为了吃军饷而打仗,而一支只为了吃军饷而组成的军队是没什么战斗力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这个道理,奉行厚黑学的陈友谅至死都没有明白。
陈友谅在战败时气急败坏地宣布,只要捉到朱元璋旗下的士兵,就地砍杀。而朱元璋相应的宣布,陈友谅旗下的俘虏,优待。两者对比,高下立见。结局众所周知,陈友谅战败,朱元璋当了皇帝。历史已经证明,不要相信暴力,暴力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五、远见卓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郭子兴手下不久,朱元璋就敏锐地发现了自己跟随的这群人实际上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果断离开,开始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
同时,他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只有夺得最后的胜利才能高枕无忧,如果不能,迎接自己的就是死亡。所以,他没有张士诚的小富即安的心理,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他的远见卓识不断使他走向最高权利。
朱元璋最终走向皇位,有恰逢乱世的“天时”,有通过自己军事能力所占据的“地利”,有发挥领导才能所吸引的“人和”。天时地利人和,这也就注定了他必定开启一个新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