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在一(11)班守乐童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一连两天都在反思自己的做法欠妥。为了训练孩子们集体做事的效率,我提出了6秒收作业的办法。第1秒,合上本子,接下来5秒,组长收本子并交给课代表。由于限时,组长就很积极,但是总有个别要拖拉一点的学生,以往也就是一点抱怨声,或是提醒,但是今天有点严重了。“特立独行”的小郭就是不愿意交本子,但组长有压力,必须5秒收完啊,所以就出现在“抢”作业的情况,在”抢”的过程中,小郭的本子被撕坏了,这时,全班的氛围变得很怪,当事人小郭很生气,因为本子坏了,对他来说是很严重的事情;组长很不开心,因为小郭及身边的同学都在批评她,同时她也觉得委屈,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结果比过程重要,他们不会想组长是因为要完成自己的职责才会不小心撕坏同学的本子的。
为了维护班级核心队伍,我给孩子们做了分析。我先问,咱们是一个集体,那么在集体里,行动是不是要一致?同学们做了肯定的回答“是!”。我接着追问,“那么组长做为班干部收作业是在为班级服务,大家是不是要配合班干部的工作?”同学们还是做了肯定的回答“是!”。我转向刚刚发生的事情,再问“那么,如果出现了同学不配合,本子不小心被撕坏了,该怎么办呢?”这回大多数孩子说“要赔!”他们的回答让我不得不佩服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了,一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前习俗水平,何以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所以,他们判断小郭和组长之间的纷争的标准是结果(小郭的本子被撕坏了)。于是我说,组长是在为班级做事情才出现这样的意外情况的,所一让组长赔本子不太合适;同时也是因为小郭不配合才造成本子不小心被撕坏的,对吗?所以,我们以后一定要好好配合班干部的工作,同时班干部在执行班级任务或在为班级服务时要注意保护好同学们的物品哦。
因为很快就到放学时间了,暂时只能这么处理了。但这样的处理办法虽然维护了班级核心队伍,同学们也似乎意识集体行动统一性了,却没有很好地维护到小郭的权益,也没有照顾到小郭的内心感受。思来想去,我把找效果谈话的事情写在了备忘录上,昨天(周四)抽出了时间特意去找小郭,我搂着小郭走到我的办公室,请他坐在我的办公桌旁边,我们并排侧着身坐着,这样可以面对面聊天。
我先发起谈话,“小郭,Ms Hu知道上次你的本子被撕坏了,你当时的心情肯定很不好,对吗?”听到我这么一说,小郭似乎想起了那个被撕坏了的本子了,嘴巴紧紧抿了一下,回了一个字“嗯”,没有当时的那种生气和忿怒了。可能是因为过了两天,气消了,也可能是因为老师看到了他心中的委屈,被感动了。我接着温和地对他说:“Ms Hu首先要表扬你,因为我去了解了情况,当时你是想多写一点,所以才不愿意把本子立即交给组长。对吗?”小郭点了点头,表情很温和,完全不像平时爱与同学打闹、启发同学的小霸道。看到他这状态,我知道这事情不仅能好好解决,还能为扭转他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起个好头。
我接着哦那个温和的语气对他说:“Ms Hu找你来是想一起找办法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有办法吗?我想先听听你的想法。”几秒的思考,小郭说“我有办法的。”我追问:“什么办法呢?”显然小郭并没有仔细想清楚具体的解决办法,又思考了一会说:“重新买一本新的。”这虽然也时一个解决办法,但并不是最理想的解决办法,于是我启发他说:“这也是一个办法,但是你还能想到更好的办法吗?”小郭又思考了一会:“然后说,老师,我想不到了。”好的。该我出点子了。于是我说:“那么Ms Hu有个办法,咱们一起想办法把本子修好可不可以?”感觉自己被老师看见的孩子,总是愿意配合老师的,小过同意一起修本子,而且是和老师一起修补本子,对小孩子来说,别提多开心了,哪怕只是一个承诺。最后,我对小郭说,Ms Hu要表扬你,第一,你愿意多写字,说明你是很勤奋的;第二呢,你愿意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说明你爱东脑筋,而且很大度,愿意把坏了的本子修好。所以,Ms Hu要给你一个奖励。”
随即,我从抽屉里取出一版小玩意,故意问他:“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是笔盖。”我心里窃喜,一年级小孩子不知道才怪呢?
“Yes. What colour do your like best? Orange, purple or blue.”
“Blue”
“Here you are.”
“Thank you, Ms Hu.”
愉快的谈话分钟中,师生俩用英文对话来结束了这次谈话。
在找小郭谈话前,我对他一贯的被动的学习状态的转变都不抱太大希望了,但是这次师生“促膝而谈”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而且这份希望之火还延伸至其他类似他的孩子身上了。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无小事,时时有教育,处处有教育。若不是这个坏了的本子,我可能还停留在原来的教育观念上,感谢这个被撕坏了的本子,不仅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也让我对于助困方面有了新的方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