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上,我看到一些现象,很值得人思考或反思。那就是,有相当一部分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在给孩子看病或用药的过程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且极不科学。
以下是几个典型情况。
一种情况是,孩子病了,不去大医院,而专门去小地方给孩子看病。这些家长有一些不科学的认识,就是认为大医院人多,容易交叉感染;或认为,大医院的医生用药较多,动不动就给孩子输液治疗……等等。当孩子病了以后,就去小诊所、社区门诊,或个体门诊就诊,不是给灌肠,就是用一些所谓的“土办法”,比如推拿、按摩治疗等,只给孩子退热——即对症治疗,而不是对因治疗。结果,孩子发热三四天了,体温一直不退,这才着急来我们医院就诊,结果是既需要给孩子化验检查,有时不得不因疾病严重,而需要给孩子输液治疗。
一个九个月大小的男婴,其父母真的不想到所谓的“大医院”给孩子看病,而是去了所谓的“红医”门诊,给孩子联续灌肠治疗,结果是孩子发热四天不见好转,并出现了严重的咳喘症状,这才急着来我的门诊就诊。经过体格检查和化验检查,结果诊断孩子得的是“毛细支气管炎”,需要住院治疗,这时小两口才紧张起来,立即给孩子办理了住院手续住院治疗。
一种情况是,孩子病了,不给孩子用药,而是只给孩子退热药,想让孩子自己“痊愈”。抱有这种想法的孩子家长,一般都不是学龄前的儿童家长,而是一些一岁以内的小婴儿家长。这些家长们,因为孩子不爱喝药,加上孩子哭闹,大人心烦,就干脆不给孩子喂药,而是想让孩子自己抗病而痊愈。这些家长们是完全不懂得科学道理,结果是导致孩子病情加重,甚至在临床上看见孩子死亡病例。要知道,孩子在半岁到三岁之间是其抵抗力最为低下的阶段,因为半岁以后,从母体得到的抗体已经消耗殆尽,自身还不能生产足够量的抗病因子,而处于“青黄不接”的地步,孩子只有到了三岁左右,其体内的抗病因子才接近于成人水平,而到了七岁,才能达到成人水平。对于一岁以内的小婴儿,想让其自体通过抗病系统来对抗感染(无论是病毒感染,细菌感染,还是其他病原体感染等),都是几乎不可能的,就像用鸡蛋碰石头,结果可想而知。
一位从上海回来度假的母亲,带着孩子来我的门诊就诊,因为孩子连续发热四天,经过化验检查,显示孩子是细菌感染,需要用抗菌药物治疗,但这位母亲就是不接受,在门诊待了好长时间,在我的门诊病人少的时候,不断地、反复地、重复地询问,不用抗菌药物是否可以,并告诉我,孩子一岁多了,在上海看病,很少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我对孩子母亲说,基于孩子的情况,还是需要用抗菌药物,因为,一是,孩子从上海到运城,尽管坐飞机,但长途跋涉,孩子的生活规律被打乱,机体抵抗力极为低下;二是,孩子已经发热四天了,你只用退热药物,而不用抗病毒的药物;三是,孩子年龄太小,机体抵抗力很低,不容易使感染局限,容易导致感染扩散。通过我认真的说服和解释,最终孩子的母亲还是接受了我的观点,并买了药,答应回家给孩子喝药,而且很快要返回上海。孩子母亲走的时候,还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号,说孩子有什么情况就随时给我打电话。结果,到现在都没有给我打电话,说明孩子的病情已经好了,我只看到了孩子母亲给我发的有关记着采访钟南山院士时,钟院士认为我国在今年三月份有可能出现第二次流感高峰的链接文章,有关这个问题,是她在咨询我的时候,我曾经告诉过她,她又用钟院士的文章来证实我的说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