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64

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164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教育者真正的本事,是有办法让他的学生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一个孩子不懂得尊重自己,这是悲剧即将发生的前兆。——(《睿智的父母之爱》,第74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自尊心是人最重要的心理需要之一。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自己的安全的需要、生存的需要、交往的需要以后,才会有尊重的需要。其实,人的心灵最敏感的角落就是人的自尊心。有自尊,就有向上的力量,就有不甘落后的想法。反之,如果没有的自尊,一切都无动于衷,孩子才真正地不可救药。所以,珍惜、呵护、培养孩子的自尊心,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我的微语】

读罢朱永新先生主持的晨诵,苏霍姆林斯基那句“教育者真正的本事,是有办法让他的学生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如同一记重锤,敲击在心坎上。在这个以分数、才艺、名校录取通知书为成功标尺的时代,我们是否早已遗忘了教育最本真的使命——呵护那朵名为“自尊”的、娇嫩而高贵的心灵之花?

马斯洛将“尊重的需要”置于人类需求的高层,仿佛它是一件奢侈品,唯有在生存与安全得到保障后才有资格奢求。然而,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童年里,自尊心从来不是金字塔顶端的装饰,而是生命得以挺立的基石。它是清晨照进心房的第一缕光,是灵魂在面对世界时最初的姿态。一个孩子若不懂得尊重自己,便如同失去了脊梁,只能在精神的泥沼中匍匐前行。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悲剧的前兆”,绝非危言耸听——当内在的自我已然崩塌,任何外部的繁华与喧嚣,都不过是建在流沙上的城堡。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场,多少“为了你好”的苛责,多少“恨铁不成钢”的比较,正以一种近乎无意识的残忍,日复一日地侵蚀着孩子们的自尊。那道做错的数学题旁刺眼的红叉,那个在操场上总是最后一个被选中的身影,那句“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的叹息——它们像无形的刻刀,在稚嫩的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痕。当孩子开始相信自己是笨拙的、不被喜爱的、毫无价值的,教育的悲剧便已悄然拉开序幕。失去了自尊这道内在的防线,厌学、叛逆、沉溺虚拟世界,乃至更深的自我放逐,便成了他们无声的抗议与绝望的逃离。

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是自尊花园里最细心的园丁。他的伟大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拥有一种“看见”的能力——能穿透成绩单的迷雾,看见每个灵魂独特的闪光;能越过调皮捣蛋的表象,触摸到那颗渴望被认可的心。这种“看见”,本身就是最高级别的尊重。它要求我们摒弃工业化教育中那种整齐划一的评判标准,以近乎虔诚的耐心,去发现、唤醒并滋养每个孩子内在的独特价值。

那么,如何成为这样的园丁?我以为,至少有三重境界需要修炼。

首先是“信任”的给予。信任不是放任,而是发自内心地相信每个生命都蕴含着向上、向善的种子。当一个孩子从你的眼神中读到的是“你能行”,而不是“你又错了”时,他便会开始以同样的眼光看待自己。这份信任如同阳光,是自尊之花得以绽放的首要条件。

其次是“容错”的智慧。成长本就是一场不断试错的旅程。真正的教育,应当为错误罩上温柔的面纱,让孩子明白,犯错不是人格的污点,而是探索世界的必经之路。就像陶行知先生那座名为“失败”的桥梁,唯有踏过它,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在这种宽容的氛围中,孩子才不会因一时的挫败而全盘否定自我,他的自尊才能在风雨中变得愈发坚韧。

最后是“发现”的眼光。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教育者的天职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或许是绘画中那一抹大胆的色彩,或许是解答难题时一个与众不同的思路,或许仅仅是在同伴哭泣时递上一张纸巾的善良——这些微小的闪光点,都需要我们以考古学家般的细致去发掘、去放大。当一个孩子通过我们的眼睛,确信了自己身上存在着真实而独特的美好时,自尊便如同找到了源泉的活水,开始生生不息地流淌。

主持人在微语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有自尊,就有向上的力量,就有不甘落后的想法。”这向上的力量,并非来自外部的压力与驱赶,而是源于内在生命被尊重、被点燃后自然勃发的生长欲望。一个自尊充盈的孩子,他的努力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为了不负生命本身的高贵,而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或逃避惩罚。这样的成长,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让我们铭记:教育,从来不是一场优胜劣汰的竞赛,而是一片需要精心照料的土壤。我们的任务,不是制造千篇一律的“优秀产品”,而是培育千姿百态的、挺拔的灵魂。当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我们的守护下,珍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都能骄傲地挺直脊梁说“我值得”,那将不仅是教育的成功,更是一个社会所能拥有的最坚实的希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