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事件与生成性教学事件
在生成性教学中,我们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在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不断地创造、解释与处理教学事件的过程。所谓事件是指历史上或社会上所发生的大事(1)。按这种定义来看,教学事件就是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大事。教学过程中什么样的事叫大事呢?笔者认为,所谓的大事就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对学生获得思维方法有影响的事。因此,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事都应该是大事,正所谓教学无小事,因此我们将教学事件界定为:教学过程中,课程结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分子知结构与知识水平遭遇产生的教与学的活动与细节,这些活动与细节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事件创造与处理的好坏,可能会导致教学目标的缺失或者教学目标超越。
为了有利于我们更为全面的、科学的理解教学事件,认识和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事件,将教学事件现场生成教学资源,我们有必要对教学事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对教学事件进行合理的分类。
教学事件的产生是千差万别的。纵观课堂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事件从产生的机制分为预设教学事件与生成教学事件两大类。
预设的教学事件:是教师基于对学情的把握,精心营造教学环境,通过师生互动创造出来的教学事件。这类教学事件是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规律,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及特点,依据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依据教学预设的计划,大胆地引入相关情境及其它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环境或情境下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围绕学习目标所展开的的对话与互动活动。这种教学事件对教师而言,其特点就是规律性:它的产生是教师在教学预设中已经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准备的,或者说是依据一定的教学规律出现的,其处理办法是教师已经做好预设的,虽然可能不能明确事件一定会产生什么新资源,但大致的“方向”还是能够把握的。教师处理起来,有现成的办法和行为模式,能够很快识别事件中有意义的信息,提取有用信息,利用事件所产生的资源。
生成的教学事件: 是指学习过程中,因教学环境的突变或学生理解的不同,创造出来的超出教学预设的教学事件。这类事件的产生,一是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及生活经验,生成的对问题的多种解读方式,这种解读表现为对问题的“独特性思考”、“创造性解释”或“错误理解”。二是因为教学环境发生的突然性意外变化而冷不丁出现的意外;它不是教师所能预料或期待的,它会打乱教师教学预设所确定的教学思路,迫使教师对事件的处理(处理还是不处理)做出选择。这种教学事件对老师而言,其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它的出现不是教师的教学预设,虽然可能与预有关,但绝对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教师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处理方法和行为模式,可以说应该是教师面临的一种“危机”,需要教师及时分析判断,识别事件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提取其中有意义的信息,“随机应变”加以处理,将“危机”转化为“良机”,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有价值的、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
无论是预设事件还是生成事件,如果我们从课堂教学中对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发展来这审视,可以将教学事件划分为有效教学事件、无效教学事件和干扰事件。
有效教学事件: 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及学生的发展产生正能量,形成促进作用且易被教师处理的事件。在预设的教学事件中,有效的教学事件一般都能够表现出教师精心预设、贴近学生已有经验、具有较强目标指向,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设置合理的学习情境,科学组织对话互动等特点。在生成的教学事件中,有效的教学事件一般都表现为被教师及时关注,凭借教师对学生、环境、知识等的综合分析处理,用来辅助学习目标达成,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等特点。
无效教学事件: 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及学生的发展产生负能量,没有促进作用及形成阻碍作用且不易被教师处理的事件。这类教学事件表现出来的特点,一是与学习目标不相关,或者直接与教学目标相悖,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形成阻碍;二是影响教学合理进程发展。
干扰教学事件:由课堂内外的突发意外、偶发情境所引发的,与教学活动的内容无关,对教学活动的展开有干扰作用,如窗外的鸟语花香、冬雪春雷,课堂内学生突然的喧哗、学生在看与教学无关的书、做与教学无关的事等事件。这类事件表现出来的特点,一是表面上与教学活动的内容无关,纯粹是突发意外和偶然情境,二是如果纳入教学事件的视野,予以关注,可能可以将其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者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并非牵强附会),利用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在课堂上所出现的教学事件,我们还可以采用更多的方法来进行分类,例如我们还可以以课堂教学事件的表现形式将教学事件分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许多可观察、可量化的显性事件;及难以进行表象地衡量或感知,但确实能够对教学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对对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起作用的隐性事件。
生成性教学中,特别强调对生成性事件的关注与处理,这是生成性教学与预设性教学的一个重大区别。预设性教学中,生成性事件受到歧视,教学过程是不允许有超出教学设计中规定的行为出现的,否则就有可能被认为是教学事故。因此,教师害怕课堂教学中出现生成性事件,万一出现就要想办法搪塞,阻止。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师正视生成性事件,将其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生成的一种有益的教学资源。从上面的分类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生成性事件确实具有破坏性,但有些生成性事件只要处理得当是十分有教育价值的。著名的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我们很有启示。他认为“以往的各种教育学派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基本上是正确的,但这不全面,还需要作修正”,同时他提出“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大局。只有存在主义敏锐地看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大不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博尔诺夫做了上述说明之后,他得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教育”的结论。确实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困难的干扰,使预设的效果深受其害,但传统教学通常将这种现象归咎于教师的不得法、环境的糟糕、学生的愚拙。若用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观点来看,教学中的这种生成性事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教学的任务是正确处理这些生成性事件,使教学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博尔诺夫还把危机、唤醒、号召、告诫和遭遇等等视为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认为这些既是造成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种途径。认为教育是一个非连续性过程与连续性过程的统一,教育过程由于不断受到“遭遇”,而有了创造的前提,并由此不断变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