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得到”周年征文消息,第一反应是时间好快,“得到”已经一周岁了。第二反应是时间好慢,感觉自己已经是“得到”的多年好友,在“得到”中得到了太多认知升级和生涯指引,如同新生婴儿一样重新理解了这个世界,又切身感受不断迭代进步的更好的“得到”。
回顾这一年,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罗粉”,从没有”特殊考试“从来不读书的“读书厌恶者”,到跟风追“罗辑思维”听书,再到“得到”开始信奉“终生学习”并开始践行。赞叹罗胖已经从一款“内容爆品”、”知识IP“迅速壮大成为一个创造各个维度优秀内容的“知识帝国”。自己做为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听众,是真真切切体验到了封印已久的求知、求上进的欲望在自己乱打乱撞n年后,被一款知识产品激活获得新生,从此走上了认知升级迭代的道路。得到就像一个实在的“观光电梯”把各个背景、各个台阶的知识焦虑的中产阶级都向上快速的送了一个台阶,无论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甚至创业的知识储备都有重大的提升和帮助。
一直感受到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不同台阶的,所以很多好东西好缘分并非会“一见钟情”,而是“日久生情”。我回看自己最早开始记录象印笔记也就是在一年前,当时还在工作中“混日子”,每天的常态是上班、追剧、网购和收拾熊孩子,喜马拉雅上按排序听到了罗辑思维里面的“讲故事”觉得当解闷了挺有意思的,前前后后也是娱乐心态去听,完全“刷认知”,没有太“当真”。作为最悲催的八零后,经历了史上最残酷高考,“读书”对我和身边大多数人都是“敲门砖”,上了大学没人盯着管着就痛恨读书,国企的工作也没那么多需要读书的环境,本本分分完成领导要求就完事,勤勤恳恳却也浑浑噩噩地过了八年,磨平了棱角和梦想,开始接受了平淡糊涂的生活。罗胖的"罗辑思维”刚好在这个台阶中帮我呈现了一个“听书”可触达的“理想国”,每天1分钟和自己死磕到底的精神让人默默感动,跨年演讲让我开始感觉“梦想”其实并不是故事,慢慢潜移默化的觉得,这种坚持和不妥协不就是我一直奢望的生活和思维模式吗?原来还有一种到达梦想的方式是“死磕自己”,原来学习还可以有更轻松的办法,我的世界太局限了,别人眼中的世界、历史、经济有更多奇妙的人生哲学。
迷上了罗辑思维之后才被引流到“得到”,开始也觉得和普通的平台一样卖卖东西靠粉丝去吸收流量的一个小app没太在意,连看都懒得看。下载了搁置了一两个月,后面逐渐按销量定了一两个专栏,这个和淘宝习惯一样,人多订阅的总归不是太差不会吃亏,持续的犯懒,持续的想进步,前进一步退两步的继续前行。看了李笑来老师的排名第一的专栏,打开一看竟然没有语音,心想产品做得还不行啊,还没空录制语音呢,继续回喜马拉雅听其他的排行前列的专栏,那个时候付费已经很火热了,大家愿意为好的知识内容付费,自己也愿意去为提升谈资去多听听别人讲的是什么。后来,又在微信群推广中接触到了吴军老师、刘润商学院、北大经济学的内容觉得还挺有收获的,就继续关注,后来又强迫自己认真读了几次李笑来老师的内容才发现里面蕴含巨大的宝藏,开始走上“逐字阅读”的正路。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半年的时间,到现在,自己控制不住得到上各个专栏的精彩推荐,后来根据自己眼前需要的知识目标去搜专栏,有想看的就定,陆陆续续竟然定了17个专栏,现在给家里人和周边朋友的手机里面都装上了“得到”,被认为“着魔”了,自我鉴定已经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重度患者”。
回顾完历史,再看现状。网上不乏黑这个平台的人,我觉得没有完美的适合所有人的产品,判断自己是否已“着魔”或者“被蛊惑”就看看学到看到的对自己的成长是否有益,自己是成长还是退步只有自己知道。先从现实发生的反面影响来讲吧,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得到”确实让我从“傻白甜”的国企老兵的“养老生活”中清醒过来,不甘心不愿意再做父母希望的“安安稳稳生活”的孩子妈妈,体制内终此一生。据此来看,得到确实就是个危险的内容产品;再批判一下,在很长一个阶段,一味的爽歪歪的“刷新知”过后甚至会“得到”更多“知识膨胀”和“知识焦虑”:先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比别人知道的多,周围的人、工作、事情都太卑微,他们只关注短期利益,和之前的自己一样无知、浅薄。自己和他们格格不入,感慨自己在这个人人都差的环境中工作真的是太压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后来沉下心来去学习去深入思考又觉得自己缺乏的知识很多,周围的人虽然有种种缺点,但很多方面也未必比我差(看到别人的好),有很多我之前没看到的优点,阅读越多感慨自己这么多年错过的太多了,极度的焦虑恐惧(知道自己不知道)。进一步学习后反思与其焦虑不如一点点的行动进步起来,检讨自己有点刷认知过度,不应该只沉迷于浅尝辄止的收获感和谈资,要有侧重的针对自己的现状去学习、实践、反馈、改进。只有突破了眼前自己的瓶颈,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才会看到更好的自己,在专栏的鼓励下又有了一点点信心,最后无意识的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状态,将能力已经锻炼成直觉,就完成了一个认知升级的过程。我在这个认知升级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己原本错误的世界观,从知识无用、与我无关;到刷新认知、关注新知;到更正价值观、思考人生的意义;再到开始践行,得到实质的改变。这些专栏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巨大的影响,之前的浑浑噩噩不知不觉消失了,通过记录和写作开始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是充满了乐趣和各种可能。通过古典老师的学习进行我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学习投资理财和最基本的世界观概念,做正确的选择,通过刘润五分钟商学院进修商业思维的锤炼,通过熊老师的“关系攻略”认识自己之前的种种幼稚又不自知的“职场小白”。。。。实话说,在这之前为了“上进“也曾痛花重金报过MBA、在职培训、甚至在线课程,各种途径去给自己的履历“贴金边”,但都一直觉得这些只是为进步在投资是一种自我安慰,得到的“证书”实际上没有得到真正的成长,不清楚方向和意义所在;而在今天,在得到上通过留言、及时反馈、刻意练习,竟然这么轻而易举的获得了实实在在指引人生道路的精彩内容,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选择力的进步。
现在的我已经不只是一只单纯的“罗粉”了,因为这个平台上的好多大神占据了我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我变得只有娱乐休息的时候才点开罗辑思维听听罗老板最近的新升级,但是我觉得罗老师已变身为精神领袖带领和指引我们进步,为我精挑细选更多的惊喜。现在的我还在迭代这个看似痛苦,实则“飞跃”的过程,对我自己来说,从空想家已经看到实际实在的进步和变化了。受“得到”启发,也在尝试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利用业余时间做“得到”的亲子版的内容衍生,在这个更好的时代,我自己特别珍惜在得到上获得的宝贵财富。作为父母不断为知识、生活、未来焦虑的第一因其实是下一代: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希望我们最爱的孩子更好的价值观,希望留给孩子的财富不是那些随时贬值的存款和房子,而是自由选择爱的能力;希望孩子们不再像当年的我们一样,被“好好学习,长大找个好工作”去埋葬梦想和好奇,而有能力做出他人生中自己清晰的选择,这些都是父母在日常可以潜移默化传递、家庭教育的养料。我在公众号“好好说童话”里面将得到中每个订阅专栏老师的课童话成了“经济学童话”、“超级宝贝”、“童商学院”、“科技玩具”等,根据老师们讲课的内容咀嚼童话后给孩子们沟通、讨论,孩子们有些不理解,有些十分喜欢。现在4岁的二宝在吃饭的时候竟然和我说他吃第二个蛋糕的时候就没有那么想吃了,这是“边际效用递减”(感谢薛老师让我才知道经济学还能用在生活中)。虽然我能力有限,文笔不够好,思维不够深入理解老师们的知识内容,在践行各位大师们的知识晶体的过程中,我期待并努力早日去掉自己混混沌沌的豆腐脑,一起追随着最爱的得到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
总结,一路走来,自己从刷认知、到重实践,带着问题去读专栏,从心虚自己枉读了这么多年书,依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到相对明确的为了一个Z型的目标去努力工作、生活。确信自己是“活过来”的越来越幸福的状态。在此和得到的用户分享一个曾经“放弃自己”的“负基础”妈妈再启航和孩子们一起努力成长的故事。当然时间还是短,还需要持续修炼,我会认真记录这个过程,向罗老师学习,和自己死磕到底。
附表—自己订阅的专栏的使用手册
因为不是最早期的用户,在得到持续学习才116天,很多专栏需要往前补课,所以需要分类,按自己不同阶段的需求去侧重某一个专栏一段时间精读、细读,才能继续跟着更新。希望能给更多的人分享,按自己的发展阶段善用得到,真的会得到新生。这个使用分类和侧重要和自己所处的阶段、从事的工作有密切的关系,并且需要不断变化,我参照了古典老师的“给知识分类”的建议。
针对自身现阶段分类如下:
1.践行、解决自己身边问题的(职场、育儿、社会知识、创业储备):超级个体、家庭教育宝典、今天、何帆大局观、关系攻略、干货日记、5分钟商学院
2.刷认知(价值观):财富自由之路、硅谷来信、博凡日知录、精英日课、槽边往事
3.人生格局(看世界):北大经济学、商业史精读、李翔内参、前哨、罗辑思维
总结:
在每个阶段,定位自己的紧要缺乏的点,选择一两个专栏反复读、留言、互动、践行,再追到更新的内容提问,感言。
后来其实阅读的很有针对性,比如自己目前比较关注教育和宏观政策方向,就搜索相关关键字,很多专栏文章就自己蹦出来,甚至为了读这篇文章就买了这个专栏,读完觉得是值得的,之前没有发现这么好的内容真是可惜
记得万维纲老师在一期专栏里面提到了“天才和疯子”的一线之隔,:两者都是有极为发散思维,能洞察到凡人看不到的细节的人,那么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是否有判断选择的“智能”,如果发散太多,天天新点子,空有热情和梦想,就会和原来的自己一样,样样通样样松,乱花渐欲迷人眼,成为没有注意力的疯子;而建立核心的概念及关联,树立精准的成长价值观会让“天才”拥有理智,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最终成就自己。
感谢得到,生日快乐,献礼给你和未来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