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社会上有这样两派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人拥有无限的选择未必是好事。
因为无限多的选择,对应无限多的时间和无限多的精力,人类真的有这么多精力去面对如此多的选择吗?
因此,拥有无限的选择未必意味着幸福,它很可能是人们所无法忍耐的负担。
Barry Schwartz 等心理学家提出“超负荷选择”让人们在面对众多选择时容易大脑停滞的倾向。
而吴军在得到专栏《硅谷来信》中说,在商业上,让用户满意的销售和服务恰恰是不给用户太多的选择,比如苹果手机的无键盘;
在管理上,不给选择通常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
所以第一个观点是我们应尽可能的缩小自己的选择数量。
第二个观点是鼓励大家增加选择选项。
多增加选择能增加一些你平常忽略的空间,就像你的眼睛直视前方,很容易忽略两边的风景,而这些空间有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有人曾在硅谷这样视速度高于一切的地方,在对其最高层领导者进行的调查中发现,那些考虑多个选择的执行者能够更快地做出决定。
而我们耳熟能详的腾讯也是在内部分为多个创新团队,并且内部为竞争关系。张小龙做微信也一样,也是好多团队同时在做。
增加选项在腾讯这样的大公司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以第二个观点是尽量增加自己的选项。
今天我们看到一篇文章说腾讯如此成功就是因为选择多,明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王军让我们要减少我们的选择。
经常会看到有这样两个截然相反的观念,并且都很有道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每个理论都有其背后的逻辑及适应范围。
让我们把镜头拉远,以上帝的视角看待这件事。
人生意义→价值观→想法→选择→行为→生活→现在的你
你想要什么,形成你的人生意义;
由人生意义来产生你的价值观,是报答社会,为社会多做贡献还是希望自己家庭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然后由价值观指导你获取摘取人生意义的果实,以何种方式实现;
然后具体实现办法,由你产生的每个选择形成你现在所做的每件事;
构成你生活的每一天。
马云说:“做企业的人,你得有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这些东西听起来很虚,但是做企业的时候,你会经常遇到重大选择。你一旦有了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可以有很多种选择的时候,你的选择就会变得简单”
根据经济学的假设根基“稀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稀缺的资源中。
所以,我们要审慎对待我们每一个选择。
其实,这样看来,我们看到的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更高的纬度莫名的就融合了起来。
其实,说到底,到底增加选项还是减少选项,本质都是为了使我更加符合经济人假设。
而经济人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的。
所以不管是增加选项还是减少选项,都是让我们更加有效率,有理性的做出决定,本质是为了节约我们的注意力、精力及社会资源等。
看清了本质,那么在这个选择的“二维理论”中实际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也就是我们在什么范围内增加选项,什么空间减少选项?
给你介绍一个我多年的秘密法宝,如何选择更加便捷及高效----未来法则。
未来法则:看此选择是否影响到你未来的生活。
换言之,如果你做出了选择之后,如果不会改变你的未来,那么你就安然面对此时的选择就好,如选择该去哪个银行存钱、该去哪家商场买衣服等,这类基本不会改变你未来的生活时,不用增加太多时间,去创造没必要的选择;
而那些会影响到未来的事情,就需要扩大选择范围,创造选择空间。
那些如:该不该和男朋友分手、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该上哪所大学选择了之后基本没有回头路的选择,是会完全影响你的一生的。
你的一生将会在此选择中进行,所以必须审慎选择。
很多时候,那些不经意的选择会成就了我们的一生,选择的时候风轻云淡,但是回过头来发现,风起云涌。
就那么一瞬间,改变了一生的道路。
我们分析了何时需要增加选项,何时需要减少选项。
那么,还是会有疑问,究竟该怎么选择呢?
据研究,生活中80%以上的选择是不用多加思索的,那剩下的20%的选择决定我们的一生。
有一位合作很久的朋友给我抛了一个橄榄枝,希望我能帮助她一起做事。给出的条件很诱人,但是我目前的工作我也很喜欢,做的很顺利,我该怎么办呢?是继续留在A公司还是去朋友的B公司呢?
刚毕业的你,面对高薪聘请你与大公司但是薪水很低,你既舍不得高薪,也舍不得大公司的名气,你该怎么选择呢?
小王有两位追求者,一位追求者外貌很出色,但是家境很贫寒;一位家境不错,但是身高不是很高,小王该怎么选择呢?
生活很调皮,A是诱惑,B也是诱惑,你会经常会面临两难的选择。
选择了A,似乎对B又心心念念。
看似平淡的生活缓缓流向未来。
最初,人生就似大树的根部,贪婪的吸取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泥土的能量。
但是,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既定的道路突然随着音乐的终止会有不同的方向。
是长成粗犷的圆跟还是发散成为跟芽;是往上伸展触摸天空还是往下抓牢根基;是往东还是往西;刹那间,你面临诸多选择,而此时的选择是一条不归路,选择之后往往没办法回头重新选择。
选择了新的工作,我没办法再回到旧的公司进行工作;
选择了小公司的高薪,刚毕业的你就没办法选择大公司;
选择了外貌,小王就没办法选择家境。
可见,我们的每次选择都是将我们的未来一起堵上,增加选择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选择让你成为你。
选择上哪所大学,选择在哪里上大学,选择在哪里工作,选择是创业还是上班,选择在哪个城市就业。
可是,我们都是生而为人,我们都是第一次做人,我们都是新手,我们都很迷茫,我们面对如此重要的选择,我们该怎么办呢?
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每个人的使命不一样,每个人的环境不一样。
选择不是标准化的,所以我们没办法量化。没有一本书会教你感情应该选择有钱的,工作应该选择大公司。
如果真有这样的万能数,倒也是节省了我们的试错成本。
但是,但是千篇一律不是人类。
那怎么办呢?难道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了吗?
可不可以这样思考,选择的思维那么多,如果正确的选择不好找,我们能否先将错误的挑出,剩下的不就是正确的选择吗?
我今天看到一本书叫《决断力-如何在生活与工作中做出更好的选择》。其中,有提到一些做决策与选择中经常犯的错误值得借鉴。
如果你将这些错误避开掉,那么你的剩下选项就是优质选项了。
文中提到,我们做选择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为:思维狭隘、证实倾向、短期情绪、对未来预测过于自信。
我们在做一个决策过程中,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面临选择
分析选项
做出选择
接受结果
在每个步骤中,都有一个阻碍因素:
面临选择时,思维狭隘限制了你的选择范围;
分析选项时,证实倾向于使你搜集利于自己的信息;
做出选择时,短期情绪常使你做出错误判断;
接受后果时,对未来的走势太过自信。
我喜欢将人生的每件事都作为一款游戏来对待。
在我做是否离开目前公司的决策时,面临到了游戏的第一个开卡,思维狭隘。
我是离开目前工作很顺利,同事也很好的公司呢,还是继续留下来?
第一个关卡就失败,被游戏的规则ko了。
非A即B。有没有可能是A+B呢?
可以去谈吗?我想,应该是可以的。
如果能去谈的话,那么恭喜我,到了第二个关卡。
分析选项。假设,没办法谈,那么我还是需要作出选择。今天就这件事和朋友聊了半小时,朋友说B公司体系不稳定,而且目前行业也不稳定,建议我留在A公司。
但是我反驳她,认为B公司有很多新鲜事物可以接触,我目前需要接触新的事物。朋友最后叹了口气说,其实你已经做出选择了,你没发现吗?
这时,我恍然大悟,我在关卡二失败了。我其实根据自己的直觉已经做了选择,然后询问朋友,其实是希望朋友能给我支持,搜寻证据来支撑我的决定。
玩玩全全中了证实倾向的毒。
幸好,在选择之前意识到自己的这些不成熟的想法:思维狭隘、证实倾向、短期情绪、对未来预测过于自信。
在未作出任何选择之前,一切都还来得及,趁还来得及。
在重大决定上,我们往往会陷入缺乏选择的尴尬,非A即B。
而如果要非A即B的选项中,往往不尽得人意。
所以需要在A和B中创造选项,也是让在非A即B的选项中创造出中间地带。
先说说什么叫中间地带,黑与白是事情的两个极端,各代表不同的观点与选择。
非A即B。
很多人的观点里,在面对选择时,往往只有这两个选项。但是,非A即B往往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所以,面对如此选择的时候,会束手无策。
但是,我们会经常忘记,黑与白之间还存在灰,而灰可以有很多存在,在颜色上都有浅灰、中灰和深灰。
所以,我们的选择中,除了A和B,其实还有很多种选择的。
只是目前在台面上,我们只能看到A和B。
那么,C、D、E、F等等,如何创造出来呢。
先拿我昨天遇到的事儿来说,因为在it项目中,很多客户选择之前都会进行测试,但是在测试中就会遇到很多问题。
而昨天我们的工程师在进行测试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失误,不小心违反了客户的机房信息安全规则,客户非常火大,所以要求我们公司必须要出具情况说明书,杜绝以后再犯。
而我把这件事向领导反映之后,领导明确表示,这个文件不能写,写了之后可能是一个定时炸弹,在一个项目的长达三个月甚至半年的运作中,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炸。
于是,我在客户与领导之间的诉求中犯了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客户要求必须写,而领导下达指令,这个文件不能写。
而我自己又非常想要做好这个项目,所以我的诉求是要调和两方之间的姿态。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我先说我的想法给你些参考,在与客户和领导的沟通中,我慢慢了解到双方坚守的诉求点,客户要求是正常的,我不信任你,你在我的机房中出了问题,客户是需要担责的;而领导的要求也是正常的,因为竞争对手很多,一份情况说明很有可能被竞争对手用作攻击我们的武器。
于是,为了调和A与B,我想出了打消双方顾虑的选择。
那就是只签署一个机房安全规范的文件。
对客户来说,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文件,而对我的领导来说,这份文件也对公司形象没有任何损失。
其实单单这件事儿,看起来双方的胶着点都很明了,如果按照一方的要求行事,很可能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通过灰色地带解决,至少目前看来是一份比较安全的文件。
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与以前从未合作过的客户,签署一份合同。因为双方要求与不信任的关系,往往这种合同需要很多次的拉锯战,才能达到商务条件的统一。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习惯,购买一批产品首付款、尾款如何支付。
而刚谈的客户,一开始我给她一个锚点50%的首付款,而她们公司的要求是零首付款,所以,在经过多次的谈判中,成功的达到了我预想的30%的首付款。
所以在这两件事儿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灰色地带给我带来的好处。
第一件事儿是,当发生A与B的选择时,如果自己选择任意一种都不满意,那么自己想办法创造出C选项,我知道很多人会想C选项如何创造,首先明确C选项肯定有的,想要创造出C选项,有几个建议,一是多与这方面前辈聊天,他们会给你一些建议与意见,二是自己沉下心分析,选项对于各个关键人的诉求,用C来满足大家的需求。
第二件事是,当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先给对方创造出极端选项A,并且在交流的时候慢慢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灰色地带展示,那么自己就不得不做出更多的让步。千万不要想省事儿,一开始就开出自己的底线,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在这种商务谈判中达到自己的价值。你以为50%的首付款不行吗,其实给公司申请,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为采购人员不把首付款谈到30%,公司是否会考虑,你有没有做事。
所以,当遇到极端A与B,那么自己想办法创造更多的选择C;当遇到没有选择,那么自己先通过创造极端A来达到自己真实的C选择。
总结:
在面对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到底是需要增加选项还是减少选项。
其实站在更高维度来看,是统一的,都是为了节约人类的精力,获得更好的选择提出的建议,增加选项与减少选项适用场景不同。
而我们大多数的选择中,其实都是需要增加选项来获得更完美的答案,所以,在增加选项时,千万不要有非A即B,在别人创造给你的选项中选择,而是自己,弄清对方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增加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