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改变的历程》这本书,有一段文字“要改变,就要超越环境、身体与时间”。要创造出不同于个人世界中那些已经习惯了的东西,你必须改变自己日常习惯化的思考和感受方式。
我的理解,就是将一些更有利于我们实现目标的行动,先是刻意练习,渐渐转变成我们的潜意识,从而改变我们原有的行为模式。
如果你想改变,就必须在意念里存有一个理想的自我——一个你可以模仿的榜样,这个榜样与存在于今日这个环境、身体、时间中的“你”不一样,要优秀得多。历史上的每一个伟人都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又让我想到了曾国藩,30岁前的他,和30岁以后立志要做圣人的他,判若两人。他是怎么成功逆袭的。就是把自己强制丢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出了荷叶塘的这个小圈子,来到了人才荟萃的翰林院,曾国藩这才发现自己真算吊车尾,同事们都是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个个大儒风范,他却读书不多,除了四书五经和八股范文以外,知识储备捉襟见肘。从而激发了他的斗志,立志要成为一个圣人。
所以,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待孩子成年以后,就要让孩子走的越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