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如果有一种技术将芯片植入人的大脑,可以一秒钟实现知识共享,要不要接受?
知识是什么?
从这个辩题引发的思考是,知识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我认为知识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的知识,是经过科学所认可的,所设定的;另一种是大多数人认可并且广泛传播的。
像水到0度时会结冰,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些都是客观事实,经过科学所验证的;而早睡早起身体好、就属于后一种。
之所以叫“知识”,是先要知道,然后再识别,最后才能是知识。
没有筛选过的知识就是信息,就像是一堆原材料,加工后的成品才算得上是知识。所以对于个人而言,知识就是经过自己筛选,并且认可的信息。
知识并不代表绝对正确
在哥白尼发表“日心说”之前,人们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由于当时有限的技术水平和人们主观的思想,让这个理论持续了几百年,这也何尝不是当时的一种知识,但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
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19世纪是物理学发展最辉煌的时代,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和经典统计力学如同三座巨型藏宝宫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切物理现象似乎都能够从这三座宫殿中找到满意的答案。
但是有两个现象是经典物理学所不能解释的,也就是热辐射实验和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两朵乌云。
一群物理学家,不放弃心中的怀疑,对于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不断的探索,最终经典物理学的大厦坍塌了,物理学进入了量子时代。
任何时候都要对知识抱有怀疑的态度,因为每个知识都是有特定的背景的,比如说水在100摄氏度时会挥发,但这是在标准大气压的情况下,在高原地区,这个知识就不适用了。
知识需要不断更新
虽然知识是经过检验才进入自己的知识库的,但由于认知水平的不断发展,还有科学的进步,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像之前很多人所认为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也属于知识,但是经过科学的证明,并且发明这个言论的本人也承认这是谣言。
很多养生小知识,比如:宿便是健康杀手,排宿便保健康;食物相克:果汁与海鲜不能同吃;、人的态度会影响植物等等,都经过科学的验证为谣言
所以很多知识和谣言只在一步之间,如果不经辨别的筛选信息,最后大脑中的都是一堆无用的知识。
为什么要讨论知识的定义,为什么要去辨别它?
就像是哲学的基础就是对基本定义的解释和探讨,因为这种区分和辨别会让人明白知识对于人的意义,特别是对于自己的意义,只有你自己清楚的解释了它,才能更好理解它运用它。
就像是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帮助你让它变成你的知识的一部分。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我不理解知识的意义,我就不能好好运用知识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但是如果你更加理解知识的意义,一定会帮助你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好的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