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朋友带孩子来家玩。两个孩子一起吃饭,都是不好好坐,也不好好吃。一个一会儿躺倒,一会儿大喊大叫,一会儿又让大家禁言,另一个这种不吃那种不吃。我们两个妈妈各种的哄劝各种鼓励加油,各种帮助和激将法,使尽浑身解数。
席间,我就突然想到易仁永澄提出的一个问题:内部动机挤出。
以下为引用:
以前我是隐约感觉对孩子又是哄又会劝的做法有些不对劲,并且坚决不会实用条件交换和欺骗的手法也诱惑孩子去做大人想让他做的事。觉得那是对一个有尊严有智慧和判断力的生命的最基本尊重。
但是,在我的教子生涯中,语言形式上的鼓励夸奖还是用得很多。就在想,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就是为了换一句大人的“你好乖,真棒,好厉害啊”这样的话,才去做那些他不情愿的事。
那如果不给任何的鼓励和哄劝,就势必会用到另外一种方法。这个方法名叫“自然后果”,事前提醒过孩子,如果他不做,造成的后果他自己会体会到,这样下一次他就会做了。
比如说,孩子吃饭时不肯吃,告诉他过了饭点就没吃的了,你不吃一会儿就饿肚子。让他自己做决定。如果他不吃,过后饿了也没的吃,那他就尝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他就知道下一会他该怎么做了。
这个方法要比哄劝惩罚鼓励条件交换等方法轻松科学有效得多。它出自于《正面管教》一书。
但是,让孩子尝到自然后果的情况是有局限的,比如涉及危险后果很严重的情况,或者因为孩子心智成熟度不够,不够自律也没有因果联系的意识,那就没有用。
同时书作者也介绍了另一个方法“逻辑后果”,就是提前告知,人为地设置惩罚制度,让孩子承担违背规则的人为后果。比如不吃饭,就预先告知,我们的规则是不吃饭,要帮妈妈提前收拾厨房,下顿饭早点做。它有几个原则去如下。
以下为引用:
逻辑后果的四个R:1.相关(Related);2.尊重(Respectful);3.合理(Resonable);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这四个要点,相关性是指你设置的惩罚要和吃饭这件事相关,不能不吃饭我罚你扫地,尊重自然是尊重孩子,合理,就是惩罚度要恰当。不能说不吃饭,我罚你三顿都不许吃。
那最终我想说的意思是,不管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了解上再去选择执行。比如,吃饭,孩子不吃饭有各种原因:不饿,有其他事干扰,想故意不吃引起大人注意和关心,想让大人喂,获得亲密感,或者是依赖、懒惰等。
如果要谈内外动机的话,那这几种情况里估计只有饥饿感促使之下的吃饭,才称得上内外动机。而其他的吃饭,多多少少都要受外在的干预才能顺利吃饭,无论是获得亲密感、关注、被照顾。
那我们要怎么做呢?孩子也不可能每顿饭都到饿得厉害时才吃吧。也许获得一定的关注感被鼓励被肯定,也是一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正常东西。毕竟人是生活在群体中,互动带来的外在动机不可避免,也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意义的。
了解自己的孩子,适当,一个合适的度,让内外动机平衡和谐,共同促进孩子行为规范,也许才是我们应当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