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由于生理代谢变得缓慢,同时神经系统对寒冷的反应性降低,身体产热不足,冬季容易发生低体温症,腋温持续低于35℃。常有四肢冰凉、畏寒怕冷,可发展为:早晨不愿起床、白天无精打采、夜里糊里糊涂。严重时会诱发低体温症、心脏病、脑卒中、甚至死亡。
如伴有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贫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肺炎、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老人更容易并发低体温症。药物如冬眠灵、安定和甲基多巴之类能抑制寒战产热,也诱发低体温症。
老人体温过低会出现意识错乱和定向障碍,不再感觉到寒冷,离床可能会摔倒,无法返回温暖被窝,在寒冷中体温进一步降低。
超过24小时的长时间低体温,外周循环障碍、低血压、脉搏微弱、心率缓慢、以至于心律失常都会出现,甚至可出现室早室颤,这也是老人冬季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70岁以上老人如果长时间低体温,死亡率可达70%。
在冬季,老年人群中约10%会发生低体温症,所以应当每天早、中、晚、夜各测一次体温,以确保体温在正常范围。如果能够做到长期连续的体温监测,效果会更好。迪卡尔智能体温贴操作简便,养老院护工和家中子女都会用,老人自己也能操作。
除了每天测体温,还应当积极防控低体温症
防寒保暖对预防老人低体温症至关重要。室内温度不宜低于18℃,室外温度低于8℃时应避免长时间静止逗留。
经常运动锻炼,能够提高体温,促进循环,也有利于保持肌肉张力,维持足够产热。另外,中医药调理也会有帮助。
足够热量的膳食也会提高体温,包括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肉类等,新鲜蔬菜水果则可以补充维生素和纤维素。
如果家庭处理仍然不能有效提升体温,应及时到医院求诊,让体温恢复到正常范围,以免长时间低体温导致身体出现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