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灵本来就会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击碎,这并不意味着内在的支离破碎,而是击碎外在坚硬的铠甲,让光芒和真正的东西由内而外地透出来。当我们感受到内在在破碎,意味着我们正行走在一条深刻蜕变的旅途上,而最终,是崩溃还是飞越,都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并有能力与这份苦难建立正向的关系,生命非常痛苦和艰难,它会深深触碰我们,当我们能够允许自己的光逐渐透出来,那么一切痛苦都是值得的。
——斯蒂芬·吉利根
第1节 抗拒和逃避
谁的人生,不曾经历痛苦呢?
按照亲身体会,我们感受到的痛苦大抵是这三类:第一类是身体上难以消除的疼痛或不适;第二类是由身体上难以消除的疼痛或不适所引发的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第三类是因为遭遇外在冲突、分离、得不到、背叛、损失、失败、被批评、被恶意攻击、内在冲突与纠结、迷茫、嫉妒等产生的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
我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去倾听来自不同的人的真实故事,而痛苦正是时常出现的主题。在倾听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人们看待痛苦的方式很不一样。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痛苦观”,而每个人不一样的“痛苦观”,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的人生。
在过去的人生岁月里,我对“痛苦”也有很多体验,围绕这个主题,我做了非常多的阅读、思考和观察。基于这些体验、阅读、思考和观察,我把人们看待第二类痛苦(即由身体上难以消除的疼痛或不适所引发的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和第三类痛苦(即因为遭遇外在冲突、分离、得不到、背叛、损失、失败、被批评、被恶意攻击、内在冲突与纠结、迷茫、嫉妒等所带来的心灵和精神上的痛苦)的方式划分成了四个层级,基本概括了我们看待痛苦的不同方式,也可以说是面对痛苦的四层境界(见图2-1),分别是:抗拒和逃避层级、臣服层级、转化层级、不介意层级。
[插图]
图2-1 面对痛苦的四层境界
第一层级:抗拒和逃避层级。
学员晓勉曾跟我讲述自己被诈骗十几万元的心路历程。
事情刚发生时,他认为这是自己不可饶恕的“罪过”,为了不面对这个错误,他甚至考虑过自杀。后来,他的心头时常被一个非常强烈的想法萦绕:“我都犯下这么不可饶恕的错了,怎么还能和以前一样呢?”于是,他每天督促自己做各种各样的改变,包括早起、记日记、健身等。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发现,就算做再多的改变,也无法弥补被骗十几万元的错误,这个想法让他陷入又一轮的痛苦。在那之后,他开始了每天打游戏的生活,工作没了也不去找。仿佛只有这样,才可以不必面对真实世界里的一切,而已经发生了的被骗事件也能被当作从未发生过。就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把被骗一事看成人生中的重大污点,不仅自己无法面对,也从未跟身边的任何人谈起。慢慢地,这份不愿面对的痛苦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他也终日沉湎在愤怒、自怨自艾、痛苦、焦虑、烦躁、自我怀疑等各种负面情绪中难以自拔。
在被骗事件发生后的最初两年里,晓勉一直停留在面对痛苦的第一层级,也就是抗拒和逃避痛苦的状态里。
什么是抗拒?
抗拒说的是,当现实中已经发生的事情与早就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要求和期望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时,我们内心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抗拒——拒绝接受这个已经发生的现实,希望一切都能回到从前。这时,我们往往会说:“为什么是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怎么这么倒霉?”“这是假的,这不是真的。”
从本质上说,抗拒是通过不接受、自责、责备和抱怨他人等方式,对当下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大声说“不”。所以,抗拒痛苦的形式就包括了激烈的自责、怨恨、持续的抱怨等。
只可惜,“抗拒”不仅对解决痛苦毫无帮助,还会加深痛苦的程度。
读后感
斯蒂芬·吉利根的话语与本章内容相呼应:痛苦不是终点,而是蜕变的起点。晓勉的故事正是第一层境界的写照——面对创伤,他选择了抗拒与逃避,试图用自责、麻木甚至自我毁灭来否认现实。这种“不”的姿态看似在保护自我,实则让痛苦在内心发酵,如同不断收紧的枷锁。
我深刻体会到,抗拒的本质是对“本然”的宣战。我们总幻想生活应按预期展开,当现实撕裂这份幻想,我们便以愤怒、抱怨或麻木作为武器。殊不知,这场战争唯一的伤亡是自己。真正的勇气或许始于一个觉悟:唯有放下刀剑,才能触碰真相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