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人究竟是不是吃货的标准,当你问他,去吃不吃?宁阳话就会说,行,走,治。
于是,从城东穿越一直到城西,顶着烈日,骑电动车,去一中南门对过的包子王去吃包子。
一个包子好吃不好吃,不仅仅是馅好,还要皮好,一定要松软。
最重要的是一定一口下去咬到馅,让肉汁刚刚好的接触到你舌尖,嘴巴里不仅要有松软的皮,还要有肉汁,还要有一点馅,还不能太烫。
然后,你坐下来,世界安静下来,剥一颗大蒜,耐心的去掉蒜皮,有时候,你不得不用指甲去小心的划掉, 你肯定有过蒜薄薄的皮镶嵌到指甲缝里,然后你拿东西总是有淡淡蒜味的体验。
如果你要是吃酥脆和松软的口味,你就要选择煎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煎包,而是就底面一层带有耀眼金黄色的脆皮,吃到嘴里夹杂一股酥脆。
但今天我们所说的只是去吃包子王的包子。
一个包子总是能让我想起很多事儿来。
如果你能回到2000年华北某地的某处在郊外很偏远的军营,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春冬交替之际,华北平原的风很大,在张家口一带,有这样的说法,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那样的风贴着地表,卷着一些地面上的泥土和枯枝,从深翻得土地上刮过来,风里面有温热的土家肥的味道。
我们的营房是上世纪60年代的,像一位邻居家的老大爷一样,虽然骨头硬朗,但是也是到了风烛残年。你到院子里随处一转,都看见斑驳陆离的墙面,和一片一片的水渍。
长年的雨水和风蚀,红色的砖墙有的地方一碰就是碎的粉末,冬天寒冷潮湿,夏天酷热难耐,如果一周中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就是周四那天。
周四那天的晚饭是包子,大笼屉上满四笼,一个福建的老兵负责炊事班的烧火,隔着两大口锅,炊事班长朝着烧火间大声的喊:大锅大火烧!
只见那个福建老兵,喊一声,好唻!把手里的古龙随手一放,抹一把脸,不顾烧火间的粉尘,操起一把小铁锹,铲起一满满的一下子煤,打开小火门,使劲把碳扔进去,顿时呼呼的火声传得很远。
刚上笼的包子要大火烧,猛火烧起来,面才膨胀,口感松软可口,快到五点半的时候,体能训练结束,操作间里一片水气,肉包子的香味到处乱窜,开始排队吃饭,一人先拿四个。
拿在手里的包子外表都是一层油水,端在餐盘里,每个新兵眼里都闪耀着光芒,新兵连最大的体会就是饿,每天都饿,像一头头吃不饱的狼。
一碗小米汤,一碟子辣椒酱,几个大蒜,然后吃下16个包子。
通常前几个包子没有什么味道,只有肉的质感,第五个包子的时候,口里才有满满的肉香,野菜和肉的味道把你的舌头上的味蕾全部打开。
每一种食物都有强烈的情绪提醒着你,你曾经在某个地方生活过,在某个情绪的瞬间让你心头一热,让你有充盈的情绪,影响着你,左右着你。
那天我们去吃了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