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操劳、悲哀、饥饿,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灵,也会改变人们的面容。
伦敦因为洋流和冷空气相遇形成的海雾和陆雾和工业革命发展下大量的使用煤炭引发的烟尘,于是伦敦又被叫做雾都。这当然和本书没什么关系,只是因为初中英语课上在讲述伦敦烟雾成因时,孙老师附带问了一句:狄更斯有一本以雾都为背景的小说,你们有谁知道吗?毛哥回答:《雾都孤儿》。虽然我英语成绩不好,但是不妨碍课后去看《雾都孤儿》。
前不久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提到了这本书,于是又回过头来看了一遍。二十五岁的狄更斯,以一种幽默戏谑的语气,和我们讲述了一个孤儿变回富二代的故事。
彼时的狄更斯依然落了窠臼,人物塑造上免不了刻板。如幼时的我们相信这世界上所有人无非就是好人和坏人,最后好人也一定会得到好的结局。书中所有人的善与恶都泾渭分明,仅有南希以一颗善良的心游走在善恶之间外。
语文课的角度看本书:工业革命下,所有人的生活被重新洗牌,因此书中展现了当时许多社会问题:救济院不再是温暖孤儿的家,院中理事们克扣孤儿的口粮,让所有人孩子半饥半饱的生活;遇见“刺头”奥利弗,将他做为一件商品贩卖给其他人;首都伦敦,奥利弗在机灵鬼的带领下,进入费金的小偷团伙。一个富人遍地的城市,依然有这么多人穷困潦倒的活着。
奥利弗因为布朗罗回到了富二代的生活,但是还有无数像机灵鬼一样的雾都孤儿,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奥利弗的喜剧结尾是因为除却自身还没有被污染外,更因为布朗罗和露丝一直相信他善良的本质,想方设法的救他出贼窝。一个人要脱离泥潭,除了自身的努力,愿意伸手温暖他人的人也很重要。
但是毕竟时代不一样了。维多利亚时代再也不可能复制重现,换个角度来看这本书。
从推理小说的角度看,全书最重要的谜题是艾格尼丝·弗莱明的遗物和身份。谜题则藏在为什么费金和赛克斯一直执着于让奥利弗成为小偷上。当揭开真相引出全书最大的剧情冲突孟可司和奥利弗两兄弟的遗产之争后,会明白费金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拉奥利弗下水,让他的人生产生污点。这样孟可司才有机会继承全部遗产。艾格尼丝、布朗罗、露丝和孟可司所有人物都串联在一起后,才发现原来狄更斯布了这么大一个局。
从言情小说的角度看,两个轨迹和高度完全不一样的人接触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财富和社会地位上的高度不一样的露丝和哈利,两人突破门阀的阻碍,有情人终成眷属。心灵和精神高度不一样的南希和赛克斯,南希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以前一直觉得门当户对的婚姻是封建思想下的糟粕,但是再看,门当户对的两个人三观一致的可能性应该远远大于阶层差别过大的两个人。——尽管书中的两对完全打脸门当户对这个词。
《雾都孤儿》本质上做为一部皆大欢喜的作品,很适合拍成电影。看完书后也补了一些《雾都孤儿》的影视作品,导演都选择将露丝相关的情节减去。
1948年大卫·里恩的版本,比较贴合原著的版本,喧哗躁动的城市,盲目跟风的市民们。尽管少了露丝部分,但留下了孟可司和奥利弗争夺财产的设定,但是孟可司出场时间太晚,没有得到很好的塑造。
1968年卡罗尔·里德的版本,将作品改成了歌舞剧,英国人像阿三一样一言不发就又唱又跳。这也导致了全片歌舞盖过了剧情,原著的还原度上并不高。最大的亮点是杰克·瓦尔德饰演的机灵鬼,风头完全盖过奥利弗。也是为数不多,机灵鬼和费金没有惨淡收场的作品。两人面朝日出,行走在消逝中的结尾。即使身处泥潭,也有伸手触摸朝阳的机会。展现了黑暗也不会埋葬希望。
2005年罗曼·波兰斯基的版本,道具服饰和电影画面色调都因为现代拍摄水平的进步,得到了很棒的展现。也是唯一,费金有关心过奥利弗,产生了情感交流。最后奥利弗哭着和费金告别,相信是因为奥利弗在他身上感受过温暖。波兰斯基这一改动,改变了狄更斯原著中,好人和坏人特别明显的分界线。费金也只是在时代洪流下,为了生计被迫从事暗黑行业的底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