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 新闻频道 0跟贴
解读“娑婆世界”
2016-04-10 00:18 网易佛学
佛经里时常提到“娑婆世界”,一般人都知道娑婆世界是我们居住的世界,却很少人知道娑婆世界真正的意思。有时候我写文章用到“娑婆世界”,刊登出来时,常被误标植为“裟婆世界”或“婆娑世界”,我以为是印刷工人的错误,询问之下,才知道是编辑先生误以为“娑婆”写错了。我就问道:“为什么你认为婆娑世界才是对的呢?”
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是舞动的世界,也是曼妙的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所以才叫做婆娑世界呀!”
原来,他是把“娑婆”误以为是“舞影婆娑”的地方了,也可见得一般人所认识的娑婆根本是错误的。所以当我们看到文章里写到“我们居住在娑婆世界,山那么高,水这样清澈,是多么的美丽!”的时候,也就习以为常了。
其实,佛教里的“娑婆世界”并不是这个意思,娑婆原是梵音,在佛经里有许多种译法,译成“索诃”、“沙诃”、“沙诃楼陀”等。从前在译经的时候,曾经对这几个词句有过不少争议,最早被使用的是“娑婆”,但有许多大德以为不妥,又译成“沙诃”,最后才被译成“索诃”。
像《法华玄赞》里说:“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所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
像《大唐西域记》里说:“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河,皆讹。”
这些都是在声音上争议,没有什么意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淘汰,现在最为人常用的正是“娑婆”。
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呢?
“娑婆”在梵文的原意是“堪忍”,或者“有缺憾”的意思。“娑婆世界”则是“忍土”或“有缺憾的世界”。用白话来说,即说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世界,但它勉强可以忍受。以至于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固然人人觉得不够完满,仍然忍受了它,甚至于在不得不离开这世界时,还迷恋这世界。
所以,娑婆世界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的美好曼妙的世界。
娑婆世界是众生和菩萨共居地居住在娑婆世界的,除了无量无尽的众生之外,还有无数乘愿再来的菩萨。
因此,我们应由两方面来看娑婆,前面的《法华玄赞》是从菩萨的角度来看娑婆,我把它试译成白话:“诸菩萨在弘法利乐众生的时候,会遭到许多的怨恨嫉妒等各种苦恼,但他们不至于退转,还能忍耐疲劳厌倦,因此称名为娑婆。”
另外,《法华文句》里的一段,是由众生的角度来看娑婆:“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
这一段翻成白话是:“娑婆,这里翻译为忍。娑婆世界的众生安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十种恶事,不肯出离,因为有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世界,所以称之为忍。在悲华经里说:‘为什么叫娑婆呢?是这里的众生忍受贪、嗔、痴三毒及诸种烦恼,所以名为忍土,亦名为杂会,是九种有情众生所处的地方。”
非常清楚的解释了众生安于恶事,忍于恶事,也就是安于世界的缺憾,这段经文明白表示了我们娑婆众生的特质,与菩萨是不同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菩萨分成十地,对于初地菩萨,有的说是“欢喜地”,有的说是“堪忍地”。欢喜地者也,是菩萨与众生一样受诸苦恼,但能以欢喜的智慧来转化之;堪忍地者也,是上持佛法,下荷众生,于生死之间俱能自在的意思。这里面有更深的含意,是菩萨在娑婆里能感知到万物无不是法,自无始劫来生老病死、春去秋来、花开花谢都是在说生灭的法,体会到世界与出世的两种智慧。华严经说,佛示现千百亿种声音,为众生演说妙法,意即对法的体悟不一定在道场里面,就在这有缺陷的世界,处处都是妙法妙智慧。
民初的禅宗高僧虚云和尚,由于沸水烫手,茶杯落地一声破碎,他抬起头来看到墙外山河大地一片光明,顿悟了山河大地也像茶杯一样,因此大悟说出一首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打碎的杯子,烫伤的手,对菩萨是堪忍,因为他在里面得悟甚深之法,心生欢喜。可是对一般人来说,一生何止打破千百个杯子?何止烫过千百次手?他只是痛苦的忍受,只记得下次要小心,所以菩萨的堪忍与众生的堪忍是大有不同的,菩萨悟到“山河大地是如来”,众生则山河是山河,如来是如来,杯子是打碎的杯子。
山河大地都在说法,烦恼无明也在说法,此菩萨所以能忍受娑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