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弟弟在小姐姐家做客,在吃完晚饭后,弟弟不小心弄动了小姐姐的玩具,小姐姐生气地大叫,最后把弟弟推倒在地上。弟弟一直沉默着,被推倒后坐在地上,不哭闹也不动弹。
我即刻打了小姐姐三下屁股(即时惩罚,形成孩子的条件反射),小姐姐有点惊愕的地看着我,我蹲在面前对她说:“刚才你推人了,所以我打了你的屁股。小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推人,我们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比如你可以把重要的东西收在小盒子里,这样大家就都能知道这个很重要。我想弟弟也不是故意的,对不对?”从她的眼神,我感觉到她意识到了什么?
小姐姐的爸爸赶了过来,也给了小姐姐两个屁股。大人都认为小姐姐错了。然后孩子会有另外一个角度的看法。暂时不提……
此刻,弟弟还是坐在地上,我忍着没有去把他拉起来,只是蹲在他身边说:“我打小姐姐屁股是因为她做错了,但我没有帮你的意思。你的事情需要你自己处理。什么时候你要起来你就站起来,如果你有想说的话也可以说出来或者告诉我。”
小姐姐和弟弟都是四岁的孩子,给他们一点时间去思考。我到一边做自己的事。
很庆幸没有人出来圆场,我想比圆场更重要的是思考的机会。我们都是家里人,不存在什么危险。我更不想最后又让大人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通道。其实,此时大人并不会比孩子冷静多少,还可能不由自主地使用一些社会标签或者道德说教,也许是因为我们是以和为贵的国家,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就被教导成如此,我们会为了减少冲突不惜压制和强制。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一次一次的体验到冲突也是孩子学习的时间。所以,我尽量减少自己的参与,一边做事,一边观察着孩子们的动静。
弟弟还是坐在地上,小姐姐坐在楼梯上和自己的爸爸斗嘴。这位倔强的孩子反击爸爸跟她说的每一句话,还不停地说:“我没有错,我就是对的。"但从故作轻松的语气上已经感觉到她企图改变局面。
小姐姐的爸爸想拉弟弟起身,我摇手示意暂时不行,作为男孩子,我总是有意识让他不管是跌倒还是被推倒,都由他自己爬起来。直到我看到他开始抬头关注周边的情况,便走了过去,看他有没有想说的话。他还是不说话,我给他一个手指,他握着,我拉了一下,他不动,直到小姐姐跟着爸爸上了楼,弟弟才愿意动身站起来。
小姐姐想去和她爸爸一起玩,她的爸爸说:“我只想和不打人的孩子玩,我想和温柔可爱的小公主玩。”爸爸很不错,表达了他的期待。小姐姐暂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语气上缓和了很多。
我拉着弟弟走进了洗手间,准备洗漱睡觉。他忽然抬起头,示意要和我说悄悄话。我很慎重地把耳朵侧了过去,想知道在这个冲突之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他说:“姐姐好像不生气了。”我这才明白,不管大人说多少话,怎么拉他,此时他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我们身上。
我问他:“你觉得今天姐姐这样做对吗?”
他点了点头,说:“她是对的?”
我表示不理解,就继续问:“为什么是对的呢?”
弟弟说:“因为我弄坏她的玩具了。”
也许是我平时对他严厉,所以他的内疚感比较深,很在意自己做错的事。(忏悔中)。
同时我也发现,大人是以结果来评价小姐姐,认为她是错了。而孩子是以动机在看待这个事件,因为玩具被弄坏了。大人不喜欢孩子暴力,更多的是害怕暴力会让孩子超出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并没有真正地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而在和孩子讲明规矩和是非的时候,是要先理解孩子这样做的动机。而且,动机永远是对的,承认这个动机,才能带动孩子去理解后果会带来什么?
我说:“哦,那是姐姐做的生日蛋糕,她今天还给我过生日了呢(娃娃家),我想她很在意这个玩具,所以她生气了。以后我们在玩玩具的时候,先问问她“可不可以?”,好吗?
弟弟也表示理解,看着他轻松了很多。
我又问他:“我知道平常你都不会这样的。别人打你,你会打回去。今天你为什么没有动手呢?“
他没有说话。我感觉导向不对。改口问他:“你为什么坐在地上不动呢?”
他说:“因为我拍他再来推我。”也意识到他的不动一方面是在减少冲突,一方面是在自我保护。我忽然感觉到,其实就算是四岁的孩子也在用他的原则做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一次,小姐姐发脾气地问大人要一件东西,大人不给,一直僵持着。我想知道孩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刚好豆豆在场,目睹了整个过程。我借机征求弟弟对这件事的看法。
我问他:小姐姐这样对不对?
他说:“对”。……我给呛到了。孩子的思维确实不一样,他关注的是事情发生的原因。他可能是指小姐姐是可以要她想要的东西。
我接着说:“我是说她这样生气地对不对?”
他说:“不对”
我说:“那大人该不该把这个东西给他呢?”
他说:“给她呀!”
我说:“她做错了还给呀?
他说:“你不给她不是更加生气吗?”
这都行!一般都是需要孩子好好地说话才会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是吗?我当时笑了两下,只是把他的回答当做幼稚的孩子逻辑。
今天我发现,他就是在按照自己的逻辑在做。他觉得小姐姐是对的,他不对抗;小姐姐推倒他,他不动,不然姐姐会更生气。我隐隐地感觉他这样做的道理,并且感觉到了其中的包容。我是个包容力不够的人,不过我承认他的态度确实有助于小姐姐的自我调节。
洗漱完毕,我和弟弟一起上楼准备睡觉。他锁好门,接着很认真地跟我说:“妈妈,以后我再也不学小姐姐生气了。”前几天他就企图学习小姐姐生气(其实他本来就会)。谢天谢地,不管这个感悟来自于哪个想法,模仿貌似可以结束了。
弟弟在躺下睡觉前对我说:“妈妈,姐姐不生气的时候我就很喜欢她。”是的,小姐姐不生气的时候,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她。尤其是你这个小子,小姐姐总会听从你的安排,满足你的指挥欲。
在别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让着她,因为她是个值得包容的人;在别人生气的时候想着她的好,因为想让她更快乐。谢谢孩子给我的这一课。
第二天早上,弟弟一见到小姐姐爸爸,就仰着头反复地说:“姐姐昨天说的都是反话,她昨天说的都是反话,她生气的时候说的全是反话。”当时大人在聊天,并没有在意孩子的这些没有来头的话,我在一边听着却有点感动,作为母亲,我在这里补充他后面那句没有说出来的话:
——大人们,请你不要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