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句很扎心的话,一个人不再输出的时候,这个人会越来越废。虽然不大认同这句话,但是却难以释怀。尤其是针对自己,有着表达欲,常常以创作者自居的人。
去年花了很长一段时间去询问一个问题,我究竟有什么可供表达的?有什么问题和思考是值得别人倾听的?一个人提不出新的问题,也就产生不了新的活力与动力。我花了太多时间去自责与迷茫,质疑自己,解构自己,直至有放弃的念头出现。
我一直认为,世界是有两种人,一种人的信神的,相信始终有一个东西——比如柏拉图所谓的“理念”值得去追逐。而另一种是不信神的,只求可以过好这一生。叔本华将其划分为天才和庸众。我当然算不上是天才,但是却总陷入这样一种迷思,深陷其中,四处寻觅,四处碰壁。事到如今,许是我真的没有天才之资,越来越疲于这样的奔波,甚至会觉得这一切不过是思维游戏,而我,对于一切游戏类的东西都不擅长,也包括爱情。
我对此感到一种深深的惆怅。一个不会游戏的人,在今天一切都越来越游戏化的世界里,我是不是有点过于笨拙了。
最近又陷入到另一种困惑之中,我们或许真的是在误解中不断建构起这个世界和自己。标签化是显著的标志。我在年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与人交流,过年重新跟人聊天时候却发现,多数人在沟通中,只是按照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惯性彼此交锋,不断加深自己的固有认知而已。这让我很惶恐,因为我一度信服的“以理服人”从基础上开始崩塌。而真实生活中人的性格跟命运的复杂性让我开始迷信基因之类的决定论。我不会再试图去劝人相信什么了,我开始想起了高三时候老师常常指责我们的话——说了你们也不听。
误解指向了最终的虚无。而虚无却可以拯救像我这样有心无力的伪知识分子。既然道可道非常道,那我是不是可以也当当关公门前的跳梁小丑,胡说八道一些。
我曾一个劲地劝我的一个老友,你过得太不通透了,太执迷于语言游戏,而忘记了生命体验才是一切源泉。其实跟我在上面提到的沟通中的误解一样。我根本不是在劝谁怎样,我只不过是借此表达我的一个逻辑,我的一个感悟而已。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既然上帝让我们开口,那么我们能说的,都是上帝要说或者想听的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