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一言不合就唱歌的印度阿三片,竟然看得我数次泪流满面。这个片子有个很幼稚园的名字——《摔跤吧,爸爸》。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想象的是一个可爱的孩子,憨憨的要跟爸爸摔跤,然后搂着爸爸的小腿,死缠乱打,然后爸爸莫可奈何的温馨场面,其实是这样的吗?
每一个爸爸对待子女其实有两面,一面是疼爱你,包容你,保护你;一面是教育你,历练你,引导你。而影片给我们展现的更多的是爸爸严厉的一面,是一个爸爸马哈维尔训练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成为摔跤冠军的疯狂故事。
世界上有一种工作没有培养机构,不进行专业学习,也没有岗前培训,但极其重要,这种工作就是——为人父母。
作为一个已经八年的爸爸,从没有在观影时有如此强的代入感,我时时刻刻在想,如果我是马哈维尔,我会怎么做?我能5点钟狠心叫她起床吗?我会把她推进浑浊的河里吗?我会坚决的剪断她的长发吗?我想我做不到,但我希望孩子强大的心情是一样的。每一个爸爸都在宠溺和历练女儿中艰难选择,无比艰难。
当然,每一个人也是从第一次当儿女开始的,从相逢,到反抗,到认同,到怀疑,到回归,到分别,每一个孩子几乎都在重复着这样的路,与父母相互了解,相互成长。
影片中的父女也在重复这样的路,女儿吉塔和巴比塔展现摔跤天赋后,开始接收爸爸的训练,终于受不了后,开始了反抗,抵制训练,连破坏灯泡,调慢闹钟的方法都用上了,直到在同伴婚礼上,才知道不是每一个印度女孩都能选择传统之外的生活方式,才开始理解爸爸,进而自我觉醒,打败了一个个男孩和对手,吉塔第一个获得了全国冠军。
接下来,吉塔被送进了国家体育学院,接受国家教练的训练。马哈维亚作为冠军摔跤手,有着一言不合就PK的暴脾气,在送吉塔入学的那天,像一个小媳妇一样,小心翼翼的和教练套近乎,想告诉他吉塔有多优秀,得到的却是教练毫不客气的逐客令。
中国的父母对这场面无比熟悉,他们通常只有一两个孩子,当无比珍贵的孩子被送到学校的时候,不得不对将要接管她们的老师赋予太多的期望。而对老师来说,她拥有的是一群优秀的孩子,他只需要保证她们有人能得奖牌就可以了,他并不需要每个孩子都优秀,教育对于教育者是群体的胜负,而教育对于养育者是个体的成败——这也许就是父母和老师最核心的差别。
而当吉塔逃出了爸爸的怀抱,挣脱了爸爸的视线的时候,她的生活中慢慢没有了爸爸的影响,从生活到训练,爸爸就要退出了,随着她了解不同的摔跤技巧,身体的成长和体能的提升,而爸爸的身体开始臃肿,开始蹒跚。在一次争吵后,吉塔把不可一世的爸爸打倒在地,像每一个想要逃离父母的孩子一样,她要告诉爸爸,你那套已经过时了,现在是我的天下,一个不得不黯然退场的爸爸在泥土里奋力挣扎,马哈维尔和银幕前的我心如刀扎。
不用怀疑,随着儿女的强大,这一天,也会降临到每一个爸爸头上。
吉塔从爸爸的影响中彻底离开,经过一次次的失败后,才终于明白,最了解自己,最疼爱自己的是爸爸。父女永远不会分离,只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对不起”,爸爸又变成了那个为了女儿一往无前的样子,不顾世俗的陋规,不听教练的安排,开始亲自训练指导吉塔,最终让她认清自己,战胜自己,把她送上了决赛的赛场。
这部影片是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但我猜想,最后爸爸被反锁到器材室,无法观看决赛的桥段,未必是真实的。再仔细想想,其实也一定不是虚构的,女儿总有一天要离开爸爸,独自面对世界,爸爸不会什么时候都在,而爸爸所有的努力,也许只是为了离开——为了离开以后,女儿依然会很好。
马哈维亚和吉塔——爸爸和女儿,在获得冠军之后拥抱在了一起,从那一刻开始,他们从此可以放心的分别了。
因为——父母所有的拼尽全力,只为了和儿女轻松的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