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论语 里仁第四》第二十四章: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是迟钝,谨慎之意。敏是敏捷之意。这章意思是:“君子常想言语迟钝,而做事敏捷。”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认为当时的人轻于承诺,惰于实行,因而警戒学生们要重然诺,言出必行,不要去吹牛。
老子也说过,轻诺必寡信。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言多行动就会跟不上,承诺必然无法兑现。是故阴符经曰,“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要集中时间精力、各项资源才可能做到精湛,才可能“用之则行”,关键在言出必行才能成功兑现。所以孔子教育的或不只是修养,也应该是方法论,“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方法。
这里的“君子”可以说是在理上顿悟,还在事上渐修的人。他是告诫弟子不论哪件事,知道并不等于能够真正做到。也就是说,你知道很多,是大学问家,也有相当的体悟、体会,但未必能真正做到,少说(即讷于言)而多做(即敏行),方为真修也。
若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做不到,只是头脑的知见、观念,若四处宣讲不讷言,不仅不能协助他人开启其本自具足的本心、本性,有时候还会引导人们走上歧途。
很多人一辈子学习做事,只是多些知见、知识,多了银行账户上的几个零,到处去展示我是、我能、我慢,而智慧没有真正开启,其实是浪费生命。
还有更深层的意思,“讷言”、“敏行”讲的只是一件事上。深观“欲”字、“而”字,从中便知,在做具体某一件事时,少说或止语,全然活在每个当下,全神贯注地做好当下的每一个动作即敏行,生命才得以全然的绽放,有了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