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小迪(traveler)
01
刚才读到曾奇峰老师的书,讲到有一次带两岁左右的女儿在公园玩耍,因为女儿不敢玩滑梯也不听父亲的鼓励而大哭,曾老师意识到自己心中的失望和愤怒有点不可抑制时,他知道自己需要好好想一下了,便自己一个人找个地方去整理心思。
很有感触,心理学家也有情绪不受控制,需要自我调整的时候,即使他们什么事情都看明白了,然后自己也有需要“脆弱”到“不讲道理”、“不受控制”的时候。用一句如今被用烂了的话“即使明白很多道理,也依然过不好一生”,即使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并无时无刻都做到,真的很不容易。
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无一例外。
02
这样想来,我又何苦为难自己,何必对自己处处要求、步步紧逼呢?只要基本做到,自己活得基本舒服,不就可以了么?
最近在亲密关系中,经常有类似“情绪不受控制”的时候,总是很容易被引爆情绪点。当我的需求不被满足,被他拒绝时,我就很抓狂,痛苦无以名状,像是有一种无形的东西来抓挠我的心,让我浑身不舒服,不受控制,就很恐慌,特别想把它发出来,但却找不到出口。
如今看来,即使心理学家都有这样的情况,我便“欣慰”了许多,或许是看到有别人跟我一样经历相似的“痛苦”,便有了种“心理平衡”的本性吧,哈哈,很黑暗,是不是。不过我也因此看到了希望,既然这个问题,其他人也遇到过,那就是说不是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除了心理平衡之外,还让我看到改变的希望。
03
我之前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最近一次是大哭,或许我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我的软弱,从而希望对方可以照顾我,或许是通过眼泪进行发泄.......总之,结果并不好,情绪太过激烈的发泄容易把别人“吓到”。
那曾老师的方式是怎么处理呢?
他在文章没有具体去描述这部分的方法,但通过他的描述可以分析和推测:他先把自己跟当前引发情绪的环境隔离开,自己独自呆着,以免继续沉浸在情绪中,不受控制,最终采取消极的方式。然后自己去想一想,整理自己情绪背后的来源和动机,看到它的真实面貌。也就是把本来是“指向”别人的矛头,开始指向自己,自己去承担责任。
当责任回到自己身上,开始思考时,事情便有了转机。因为当把主权拱手交给外界或他人的时候,自己便失去了主动权,而清楚地看到责任方是自己时,便有了突破口,事情由不可控变成可控的。
04
总结一下,也就是:
1.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不受控制时,要告诉自己警惕,首先要做的与当前的环境隔离,避免情绪继续发酵,从而采取消极的方式。
2.通过自问和思考,来找到情绪的来源及动机,可以写下来,看到背后的真相。
3.将事情的责任方,从外界或他人回到自己身上,把我主动权,让事情变得可控。
4.等自己整理完思绪,变得理智之后,再去处理事情。
最后一点,你可以把你的这个过程记下来呀,这样的好处很多啊,比如:记录成长过程,积累了写作素材,对别人有启发......你说是不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