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时间的态度到底是天生使然还是后天习得?我偏重后者。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人的认知是从具象走向抽象的,由最开始对光的自觉追踪,对移动物体的天然注意,到对语言的学习和文字的试别,再到对时空的探索。人们不能直接感知到时间的存在,只是通过事物的变化来察觉和反应,久而久之,就成了巴普洛夫的狗,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无意识的、主观的方式来对待时间的。
津巴多和他的合作伙伴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他们让两组学生(A组与B组)一同参加某个关于成为善良的人的神学演讲,不同的是,他们告知A组“你们快迟到了”,告知B组“你们的时间还算充裕”。在两组学生前往演讲会场中途的走廊里,他们让一位研究人员扮演某位须要帮助的人(两组学生都不知道被试)向正在赶往会场的学生们求助。结果发现B组学生的帮助率要远远高于A组的学生。
这个看似平常的实验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你也遇到过,比如车站,当你赶最后一班车的时候有人因不知如何购票而请求你代买。但也正式这样的情况向我们反应了一个事实,即那些持有未来时间导向的人,不大愿意把自己的时间用到利它行为上,相反,当下导向的人更愿意帮助他人,但在关怀自己的方面则未表现出更好的意愿或能力。
也因此,持有未来时间观的人更可能取得个人意义上的成功,但帮助他人的可能性更小,这件事本身非常讽刺,因为有能力帮助他人的人帮助他人的概率更小;相反,持有当下时间观的人帮助别人的概率更大,却时常忽略自己,这本身也挺讽刺。
不过,持有过去时间导向的人会比这两者更复杂,他们有可能拥有美好的回忆,也有可能被负面的过往笼罩,挥之不去。好在虽然我们不能阻止时间的流逝,但我们可以对时间的态度进行重新编码,以改变我们对时间的看法。就像乔治奥威尔所说:掌控过去的人也掌控着未来,而掌控着当下的人则掌控了过去。
也许你并不在意你日常做的每一个决定,比如今日中午吃什么,下班走路还是坐车回家,周末是去做个发型还是爬山游泳,这样单个的决定没那么重要,在任何一天你都可能面对这些选择或者决定,但从整体上来看,正是它们决定了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待某天回首往事,可以相信,就是当时那个不起眼的决定,成为了后来人生的转折点。
有意思的是,地球上不同纬度分布的人群对时间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在气候炎热或者物资丰富的地方,人们更多的持有当下的时间观,而在严寒或者物资匮乏的地方,人们更多的持有未来的时间观,而在气候温暖舒适,物资相对富足的地方,人们持有的时间观相对更平衡一些,毕竟一年四季,四季分明。
有可能发生这样一种现象:一方嫌弃一方性子慢,不守时,一方则不理解一方不知为何总是这么快。这也是为何这些不同地方的人会互相不理解,甚至误会的原因,因为所持有的不同时间观导致使用不同的时间语言表达,比如我们通常使用的是钟表语言,一旦遇到了事件语言就无法理解了。毕竟两者对时间的衡量标准没有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