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我做了快八年了,这是到目前为止,我职业生涯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记录。八年时间,抗战都胜利了,但我在公司的职位却并没有得到晋升。当然,比我工作时间更长的人都很少有人得到晋升。主要原因是企业没有发展,根本就没有晋升空间给员工。问题是,绝大部分的人都在这里坚持下去。即使不满、抱怨、牢骚满腹,离开的人非常少。
为什么会这样?
明明对公司不满意,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就好像坐在一艘即将沉没的轮船上,眼看着就要沉了,却依然选择留在船上等死,而不是选择跳船求生。
网络上有一个传言,说曾经有人问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当初是基于什么情况,使他有勇气创业?他说,你们的勇气才让我佩服,明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几十年你们都能坚持下去,不去改变这一切。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人缺乏破局思维。心理学上讲的是这些人安于心理舒适区,呆在自己的安乐窝里。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里面讲到吃苦耐劳,被好些人误读了,以为将就着生活,凑活过日子,熬一熬,忍一忍,这就是吃苦耐劳的表现。大错特错,吃该吃的苦,耐该耐的劳,才有意义。那些没必要的苦、劳,完全没有必要去吃、去耐。所以,不要拿传统美德来当挡箭牌。
为什么这么多人面对困局、甚至危局、死局,却不敢破局?这跟我们对于破局思维的四大认知障碍有关。
一是现状感知障碍。
很多人浑浑噩噩地活着,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惨,每天混吃混喝混日子,还以为小日子不错。其实是没有见过大世面,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过的是多么丰富的人生。
人是分圈层的,就像郝景芳《北京折叠》描述的一样,同样生活在北京的人,却似乎生活在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很多人近在眼前,你却怎么努力也很难走进对方的圈层,双方互相不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就像英国一个穷人富人交换空间的节目一样,一对兄弟,哥哥是富豪,弟弟是流浪汉,双方互不理解,想不通对方的想法。兄弟姐妹都会分层,何况背景不一样的家庭呢?
要破局,首先必须要有对现状的清晰认识,打开自己的视野,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了对比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才知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只有认清残酷的现状,看着用六位数的密码来保护个位数的存款,你才有动力去改变,去破局。
二是惯性思维。
对现状有了清醒的感知后,是否就一定会去破局来改变现状呢?
并不见得!绝大部分人即使有了对现状的清醒感知,还是不敢破局。原因就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就像久处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的道理一样,他习惯了,他适应了,他舒服了。他认为呆在目前的处境中很安全,虽然不是太满意,但至少还能忍受,说不定破局之后混得更差呢?至少目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知足常乐的大度、随遇而安的豁达,这些古语良训让人心安不少。
可见,要破当下之局,除了要提升认知能力外,还得打破惯性思维,否则生活将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慢慢消磨掉一个人的所有生机与活力。
三是沉没成本。
我们错误地以为,我们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有积累,都会成为我们接下来的资源与储备。可现实却是,很多的努力都是白费力气,做的是无用功。
经济学告诉我们,凡是不能为将来带来利益的历史投入与付出,全部属于沉没成本,当我们对未来进行决策或选择时,这些沉没成本不应当列为考虑因素之一,即使之前投入了再多的金钱,付出了再多的努力与时间,都没有任何价值与意义。
沉没成本就是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要想未来走得更快更远,就必须将这些历史包袱扔进历史的垃圾堆,轻松上阵。
愚者沉迷于过去,智者着眼于未来!
四是恐无以立的恐惧感。
那做到了以上三点,是否就一定敢于破局了呢?
不见得!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发现人最大的动力是恐惧感。与其得到某个东西,人们更加害怕失去某个东西,测试发现,一个人在股市亏了一万元,造成的痛苦需要在股市上赚取二万元才可以抵销。为了验证这种数据比例关系,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基本上得失之间的比例关系处于1比2的稳定关系。
破局之后,能否立起来?这是人们敢不敢于去破局的最大的顾虑,如果立不起来,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不是选择破局。
其实,破与立并不是相伴相生的,破的条件与立的条件不是一致的。只有先破局,才能给立局创立新环境、新条件。当然,也存在边破边立的现象,或者你可以为将来的“立”先准备,做好铺垫。等时机成熟再破局也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被恐无以立的恐惧操纵了我们的人生,破局之后,慢慢再立也无妨啊。
拿我自己来讲,一直在底层拼搏折腾了许多人,困在局中无法动弹,在生活的压力下,我开始追求改变以破局,通过自学,考取了专科文凭,职业获得了一定的成长。后来又碰到了瓶颈,又考取了MBA。我感觉人生就是升级打怪,只有能力提升了,才可能战胜各种对手,才可能进入更高级别的环节,否则,你就永远被困在当下,动弹不得。
与其等待,不如改变!与其等他人来拯救自己,不如由我自己动手,亲自改变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