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赶路返工,身披一次性雨衣、手戴一次性手套、脸上捂着保命用的口罩,空旷的城市大道恍如赛前的跑道,静止的火车站充满消毒水的气味。过安检时,同样返工的老乡乘客,雕塑般定在一米开外,静静目送前一位乘客脱帽、摘口罩、人脸识别。
旅客少有交谈,除了播报列车信息,只有个别工作人员三三两两、有说有笑,旅客见其口罩斜戴,唯恐避之不及,更别提与之理论。不聊天没关系,有手机可以看啊。临行前,灵机一动,修改了手机的锁屏密码。“全副武装”的防护,自然难以使用指纹解锁和人脸解锁。对,那就图案解锁吧,随便画一个。
“其实,指纹解锁也是这几年才有的新玩意儿啊。之前很长时间,都是图案或者数字密码。”修改手机锁屏密码时,不禁追忆起了往昔,感慨科技的日新月异。习惯了手指轻触的便捷,谁还愿意啰里啰嗦地输入密码呢?再者,密码可以被破解,指纹可是独一无二的。便捷,专属,炫酷,这就是高科技的魅力啊。
“奇怪,怎么图案解锁老是错呢?我下意识拿起手机画的是啥?”在安静的候车室里,突然灵光一闪,原来手指还记得几年前的锁屏图案,可大脑差点就忘光了。这难道就是肌肉记忆的一种?可见古人那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不全对,主观意愿大概会是这样没错,但唤起身体的记忆也并不是太难。
莫名觉得有些好笑,但依旧冲不淡心中的悲凉。时光倏忽而过,时代不断变革,时事似乎越发不可捉摸,时尚也更加剑走偏锋。比如?那可就多了。今年的超长春节假期,幸运地守在父母身边,一起看电视、做美食、话家常,除了为疫情而痛心和无法外出之外,好像其他一切都回到了没有离开家的年少岁月。
湖北卫视重播良心剧《急诊科医生》,和父母一起看到实习医生勇救割肾小妹这段时,脑袋里突然蹦出一个似乎很久远的词——“肾6”。“老爸你知道为什么管苹果手机叫‘肾几’吗?好像是那会流行苹果手机,有些年轻人没钱,就割肾卖钱换手机,我也不确定是不是真事,不过后来就成网络热词了。”就像电视剧里实习医生的妹妹一样,想进城、想赚快钱、想过好日子,但又没有能力,就走上了歪门邪道,甚至不惜伤害身体、危及性命。
随着以“口红经济”为代表的精致主义生活理念的走俏,各类时尚博主争相“带货”,广大“精致”人士不遗余力地“种草”、“剁手”。享受消费本无可非议,这是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提升的必然结果。但动辄仿效博主购入几十甚至上百只口红,全然不顾自身的经济能力,那便是另一回事了。当然,此处的“口红”,也可以替换成“球鞋”、“手表”、“名包”、“ins风”小物件等等。
后来,便有了“穷精致”和“精致穷”的论战。“花的是我自己的钱,提升档次、愉悦心情,你管我呢?”的确,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和权力,但这些应该建立在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之上,如果是对自己有益的劝诫,即便不合你意,也无需断然否定。面上驳回去争争脸,私底下也着实应该反思一二。不然,当黑天鹅飞抵身边时,坐困出租屋里的“精致”人士,可以傍身的除了待还的花呗、信用卡,只剩满屋不能吃喝的物件,岂不窘迫,更遑论一直标榜的优雅了。
天津卫视循环播出的电视剧《正阳门下小女人》,讲述了北京前门的女企业家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奋斗史,剧情填补了不少当代青年的知识盲区。“80年代一辆汽车要十几万?”“是啊,二手车十几万,新车得二十万吧,就这种桑塔纳。”“那会的二十万可是很多钱,现在二十万都能买宝马了。”“现在汽车生产技术成熟了,价格自然就便宜了。”不仅是汽车,很多祖辈和父辈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正悄无声息地进入千家万户。一切似乎自然而然,不费吹灰之力,只需要静待时间走过即可。
年轻人当然就心安理得地享受一切的新便利,而无法理解祖辈和父辈的老做派,有时甚至走到了他们的对立面。“爷爷,网购生鲜就行,别去超市排队买鸡蛋了,能便宜几毛钱?”“哎呦,我的亲妈,你这屯这么多面粉和卫生纸,什么时候能用完啊。”“我们都是随用随买,网购还便宜,你不许再屯东西,别提当年,当年是当年!”直到这次吃完橱柜角落里的最后一包临期方便面,年轻人含着泪点点头,“您老说得对,广积粮!有备无患!”
“我宁愿用一箱神仙水换一箱康师傅。”“早知道不买新大衣了,多买点速冻水饺它不香吗?”“婆婆总说,要学做饭,少点外卖,我不听。这下好了,自己做的食物,一定要咽下去。”诚然,网友打趣自己的封闭生活,更多的是苦中作乐,不过,这也是一个契机,冰释代际之间巨大的理念隔阂,让衣食丰足的年轻人明白很多事并非“理所当然”。
比起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医务人员,比起正在与病毒抗争的无辜感染者,比起在后方加紧保障的生产工人,比起在各行各业忙碌着的工作人员,居家隔离的绝大多数人是幸运的。有人看新闻切身地痛着,有人为英雄真诚地流泪,有人珍惜着来之不易的假期陪伴家人……魔幻的是,也有的人出奇地闲,比如闲到把草莓上的种子一粒一粒挑出来,拍张照,传上网,引发一波热议。这不禁让人疑惑,有这闲工作,看看书、充充电不好吗?
或许这个问题就不该这么提,人家既消磨了时间,又博大家一乐,何错之有?时至今日,被网上海量的图文信息以及各种短视频所“绑架”的人,绝非少数。该提问的大约是:为什么“无聊文化”会在互联网上占据一席之地?曾经有一种说法,微博用户九成以上无高等学历。这个数据的可靠性不得而知,但就各级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而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即便念了大学又能怎样呢?这是另一个好问题。学历高就了不起吗?高学历一定能带来高收入吗?
一连串的常见追问,暴露了社会的价值倾向。终身学习,目前依旧无法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身体力行。这一点,从人均年读书量的统计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与之相反的是,“猎奇”、“流量”、“关注度”、“粉丝变现”等在互联网上倍受追捧。一旦某些人并不太好的尝试和追求开始被更多的人接纳和模仿,那么这种追求就会如病毒一般肆虐开来,并成为社会风气的一种倾向,它会潜移默化地带偏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宣传倡导主流价值观。它蕴含的不仅是中华民族最质朴的优秀传统,也有随时代进步而适时增加的新理想、新标杆。或许,相比于政治课本里的老生常谈、大街小巷的醒目宣传牌,“博眼球”的短视频更能吸引一时之关注,但毕竟更多的人希望未来自己的孩子能成长为钟南山院士那样的栋梁之才,而非终日无所事事、心中缺乏追求的庸碌之辈。
事实上,善良的庸碌并不可怕,恶而不自知才最可怕。医闹行凶、为官不为、恶意造谣……太多自以为是的理所应当,太多逾越分寸的心安理得,太多重利轻义和利益熏心,被浮华和狂妄蒙蔽的双眼,注定看不到人间正道。声讨、谴责、审判,都是事后的处置。不重蹈覆辙、不让悲剧重演、做到最大限度的防控,事关我们每一个人。
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这个鼠年新春是非同寻常的。对于并非深陷漩涡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次迫于不可抗力的返璞归真,洗净铅华,回归质朴 ,因此也是静心反思的绝佳时机。不妨试着想一想:祖先最初的敬畏自然之心,祖辈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父辈量入为出的节俭理念,同辈敢为人先的正向创新,子女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求……就算无法与病毒直面搏杀,多数人理念上的一点进步,终会将我们的社会导向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