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里这个季节家里农田种的是水稻,水稻也 应该有三四十公分高了,因为家挨着黄河,家里的八九亩地也全靠黄河水灌溉,十里稻花便成了一年四季农田里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因为灌溉着黄河水,会有些小鱼儿也随之流进稻田,那时候白鹭比现在要多得多。当施肥的老农经过稻田,惊动了那群正在觅食小鱼的白鹭,"一行白鹭上青天"那些诗里的话语,便活灵活现的出现在了你的眼前。
而如今时代变迁,普通的老百姓已经没有了土地,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周边的农田渐渐的演变成了鱼塘,果林,水库,这些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态旅游基地,政府的初衷是好的,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为农民致富另辟蹊径,但是从近几年的效果来看,这些所谓的生态旅游基地华而不实,土地基本都被荒废,并没有给周围村庄带来任何可发展的商机。
说起种地,不能不说下我的老妈,由于老爸常年在外打工,我在家读书,为了能照顾我,所以老妈在家里一人就把八九亩地的农活都揽下来了,平时灌溉、施肥、打农药全都是一人承担,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出来的庄稼真的是“粒粒皆辛苦”。印象里我很少帮老妈去干农活,去替老妈分担点农活,现在想起来无比羞愧。印象里我收割过水稻(那时候联合收割机还没有普及,周围村庄都是人工收割,非常辛苦),去采拾过棉花,去给水稻施过肥,打过药,但也就是一两次体验而已,体验收入的来之不易。依稀记得,那时的稻田里有小鱼儿游,有白鹭飞,有稻草人随风飘曳,有老农在烈日暴晒下撒着肥料,田间地头都有小孩玩耍。
而今百亩荷塘环绕着我们的小村落,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每次回家都忍不住下车拍上两张照片,感受下荷塘里吹来的风。令我感到惊讶的是荷塘的施肥方式,就如同公园里给花草浇水一样,采取了喷灌的方式,水中掺着肥料,姑且叫"肥料水"吧,肥料水呈水泥色,往四面八方喷涌而出,滋养着荷塘。
现在据我所知,我们这里很少有农民种地了,而农田大多被开发为生态旅游基地,甚至开发为大的公园,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农田被少数人承包搞养殖业,搞农业教育示范园等,这一系列新兴的农业产业拔地而起。但是我更喜欢那微风里翻着绿浪的稻田,布谷歌声里描绘的那锋利的麦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