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9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来自《程红兵:国家课程如何校本化实施?》新校长传媒 2018-05-08)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一、当前课程改革问题

缺乏立体的、系统性的结构变革

课程内容机械封闭、远离社会生活

过于固化,不能适应学生发展变化。过于统一,不能适应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

改革机械单一,缺乏课程内容的改革,缺乏学科之间的横向跨学科的改革,缺乏灵活弹性和活动自由。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二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课程改革实验,历时五年,设计出明德学校课程结构的总体框架,及课改路径、课改方案。重点实施“课程内容重构”、“学科重新组合”、“课堂模型重建”。

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边改进。以教研组、年级组、学部为单位申报课改项目

三 课堂模型重建

课程谱系三个层面:

国家课程,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

学校课程,选修课程(生本化建设);

特需课程,研修课程(个别化服务)。

课堂模型建构

1. 课程内容重构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开放办学的理念

“社会模拟”和“社会进入”两种课程方式。社会模拟包括:初级模拟(传统服饰、模拟市场)、高级模拟(模拟制造、模拟银行、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等)。

明德特色的海豚币。奖励在活动开展、学科学习、体育艺术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兑换学生想要获得的机会、时间等。是一种学生评价奖励手段,用模拟社会的方式达到相关的教育效果。

社会模拟:将社会中有意义的社会形态、社会生活过程、社会机构的运作模式等引入校园,进行教育化的处理,让学生在校园里认识社会,理解社会

社区社会调查,分成初级(走访考察)、中级(考察前要学习)、高级(考察后项目研究),方式包括:文化考察、乡村调查、参加劳动、访贫问苦、结对帮扶等。

走进国外学习方式包括:文化考察,进入课堂,结伴同龄

2. 学科重新组合

以主题为组“红树林课程”(语文、数学、思品、英语)

初中 “中国文化原典阅读”课程(语文、历史、思品), “湿地研究”课程(地理、生物、化学、物理)。

跨学科整合课程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面向问题。面向生活、关注社会、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综合素养、着眼于未来。

3. 课堂模型重建

课堂教学两个极端:或不讲规律、不讲规范、不讲效益,或课堂固化、模式刻板、缺乏弹性。

“课堂是有规律的自由行动”理论假设

批判性思维、际教育评估

教学目标要素:行为目标——水平要求。

理解迁移要素:还原背景(回归原点)、原型变异、思维可视化。

评价环节要素:多维反思、矛盾质疑(批判辩证)、动态视角

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不同,将行为目标、思维可视化作为基本要素

课堂模型既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也避免刻板机械的;既展现教学自主,也体现教学规范。统一的规范要求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结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