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一位心理老师的课,那个班级是女生班,清一色的美少女。其中一个环节是给自己画自画像。不到3分钟,坐在教室最后面的一个女孩像胜利者举着大旗挥舞着手中的画作,大声的招呼着老师,“老师,我的画完了,你看,帅啵?”
老师走过去笑盈盈的看着她的自画像,再看看这个女生,诧异的问她:“你刚才问我帅不帅?”
“嗯嗯,是啊,帅不帅?”女生伸长脖子,也看着自己的画,继续问道。
“你觉得帅一般是用来形容什么人的?”
“男生啊!”
“那你为什么会问你的自画像帅不帅呢?”
“我本来就是男生啊!”女孩不容置疑的脱口而出。
其他女生全都告诉老师:“老师,她就是个男的,没错!”说完都哈哈大笑起来。
很显然,从外形特质上看,这个女生不是男孩。
心理老师站在讲台上,问全班女生,“那大家觉得自己是帅还是美丽?”
“帅!!!”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这堂课的主题是——我是谁。突然,我感觉到一种压力和紧迫感。我是谁?对于这群孩子们来说,真的是一个太重要的问题,太值得引导他们去思索。
如果是个别孩子在性别认同上出现偏差,我会认为这时个体差异,是个体因特定的遗传基因或养育环境造成的。我不反对或否定这类人群的存在,他们有选择自己性别角色的自由。但是,如果是大众群体都有这种对自身性别角色的不认同,那么作为教育者就不得不重视,不得不深思。造成这种现象,媒体功不可没,我们不得不“感谢”媒体的不遗余力地催眠大众,尚未形成稳定完整的自我认知体系的青少年儿童成了媒体无良宣传的牺牲品,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痛心之余是否该有所为?也许有些行动已迫在眉睫了。
扭转和控制媒体的舆论导向?显然是痴人梦语,这不是教育者的能力所及。它一直是也理应是政府的义务和职责。至于政府是否已经觉察,我不得而知。至少目前没有看到切实有力的行动。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形成合乎自然规律及真实内在的性别观,塑造完整稳定的人格体系,这才是教育者能践行且应该践行的当务之急。
“我很帅!”也许它只是当下流行的时髦用语,也许它只是群体中间的一种情绪传染,也许它只是因为一时偶像崇拜所致的盲目复制,也许它只是因为对本身性别特质不自信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它已经是一个闪烁得辣眼睛的警示灯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我们都得有所行动进行干预了!
性别的不认同和同性恋,如果是小众或个体存在于社会,我秉持“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一观点。但这种存在一旦扩充为大众心理,那我们就不得不引起警觉,任其蔓延,则可能会导致颠覆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的灾难。
把男孩塑造成真正的男子汉,把女孩培养成真正的淑女。应当成为当下教育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