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聪
时间过得好快啊,今天又是一个礼拜的周三了,再过两天又是周末。作为一个上班族,我一方面感到高兴,但另一方面,对于接下来的两天需要高质量完成一些重要工作,内心也是有一点隐隐的压力。毕竟,只有高效完成重要工作迎来的周末才有可能休息得心安理得,才能腾出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其他事情。
每天的事情太多,总是做不完,恐怕是这个商业社会大家会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尤其是发展特别快的行业里(比如IT领域)的人或者创业者。唯一的解决方法恐怕就是一些事情不要做了,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凑合做完了。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你分享一个了Google和Facebook里所提倡的做事情的方法,我在这里先转述一下,然后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和启发。
有一次吴老师出差中国,开复作为大中华区的负责人,遇到一个问题——Google总部对中国研发团队的评价相当低,主要是出工不出活。李开复希望吴军可以帮忙分析一下原因。吴军老师到了北京,发现工程师们其实也挺忙的,但是产出却不高,他们自己也很焦虑。于是就把一些工程师叫到会议室,让他们把手中的工作都列了出来,他们每个人列出四五项要做的工作,有的人可能更多一点。然后问他们,如果完成了其中的一半,你们是否就不再那么焦虑了。他们大部分人都给了肯定的回答——这也合情合理,工作少了一半,压力也应该少一半。
吴军老师告诉他们,当他们完成了两三项任务后(一半工作),他们手上的任务依然是四五项,不会减少,甚至可能更多,因为新的任务又来了。在互联网公司里,永远不可能有把所有工作做完了的时候,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这和(微软那样的)传统软件公司情况不一样。在传统的软件开发中,任务是事先定义清楚的,虽然在开发的过程中有所变动,但是变动不大,工程师们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前完成自己的模块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剩下的工作是越来越少。互联网的产品开发则不同,它的产品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无法清晰定义一个静态的版本,新的问题总是不断地涌现,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有必要立即解决,因此不存在一个把工作队列清空的可能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个人所追求的不应该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十的工作,而是做完了哪几件重要的事情。
一个聪明的员工,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们。
Google和Facebook则相反,对于员工的评价不在于他有多忙,写了多少代码,甚至不是完成了多少产品的改进,而在于产生了多大的效果。也就是说,那些伪工作者即便平时再忙,也要被淘汰的。
那么,怎样才能防止员工成为伪工作者呢?吴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明确两点:
首先,管理者要让员工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让公司最大获益”的基础上去工作。
其次,管理者要让员工明白,他们积极工作,最大的受益方是他们自己。
其实我现在做的品牌管理和新品开发工作和吴老师说的互联网产品开发有些类似,基本上上多个项目同时进行,而且在时间上,旺季新品的优化还没有完全结束,紧接着冬季热饮产品的工作又来了。以前在统一企业,情况也是如此,大包装在春节,小包装在旺季,两者的工作几乎刚好衔接甚至重叠,可以说,几乎全年就没有真正闲的时间。自己必须懂得时间管理和项目管理,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假如自己总是挑一些简单的工作,很容易就会变成为工作真,自己也会原地踏步,没有真正的进步。
那么如何鉴别一个工作是不是真的重要呢?很简单,只要问自己,这是不是上司以及上司的上司关心的就可以。是不是不完成项目就肯定推进不下去?比如新品开发过程,背景分析、找到定位,确认概念,发想品牌名等几乎是串联的,而且每一步都非常关键。而签样、修改一个时间表的格式、跨部门的某个培训会议、人事组织的某个旅游说明会等等则其实有时并不重要,可以想办法跳过或暂时搁置,或者不要要求过于完美。
总之,站在上司角度思考,寻找一些难度比较大的工作去做,就容易避免成为伪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