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东,雾释于前而云滃于后,呶呶焉危困以死,而卒无救于天下之分毫也已。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
其教之大端,则尧、舜、禹之相授受,所谓“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而其节目,则舜之命契,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
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当是之时,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
下至闾井田野,农、工、商、贾之贱,莫不皆有是学,而惟以成其德行为务。何者?无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而但使孝其亲、弟其长、信其朋友,以复其心体之同然。是盖性分之所固有,而非有假于外者,则人亦孰不能之乎?
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迨夫举德而任,则使之终身居其职而不易。用之者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视才之称否,而不以崇卑为轻重,劳逸为美恶。
效用者亦惟知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苟当其能,则终身扈于烦剧而不以为劳,安于卑琐而不以为贱。
当是之时,天下之人熙熙皞皞,皆相视如一家之亲。其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而无有乎希高慕外之心。
其才能之异,若皋、夔、稷、契者,则出而各效其能。若一家之务,或营其衣食,或通其有无,或佣其器用,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育之愿,惟恐当其事者之或怠而重己之累也。
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不明礼,视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
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而耳之所涉,目必营焉;足不耻其无执,而手之所探,足必前焉。盖其元气充同,血脉条畅,是以痒疴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译文】
正本清源的学说一日不彰明于天下,那么天下学习圣人的人就会一天天感到烦琐、艰难,甚至沦为夷狄、禽兽,还自以为是学习圣人之学。我的学说既使暂时昌明于天下,也还是解了西边的冻,东边又结上了坚冰;拨开前面的雾,后面又涌起了云。就算我不顾安危,喋喋不休地讲论说道,也终究不能救天下分毫。
上古圣人之心,与天下万物为一体。他看待天下之人,无论内外远近,凡是有生命的,都是兄弟子女,都教养成人,使其安全,以成就圣人万物一体的理念。天下的人心呢,在开始时也和圣人的心一样无差异,但是,习染了私心,夹杂了物欲,心眼由大变小,由通达到堵塞,人各有私心,甚至有父子兄弟都看成仇人的。圣人以此为忧,就向天下推行万物一体为仁的教化,让大家都能克制私欲,去除物蔽,以恢复其心体共同之良知。
这教化的精神,往大了说,就是《尚书·大禹谟》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难易其诡,道心难得其真,求真总须精纯专一,治世贵在守中固善;往具体上说,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而已。
从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老师都是按这个教,学生也按这个学。那个时代,人人没有谬论,家家户户没有恶俗,生知安行于此者为圣人,学知利行、困知勉行于此者为贤达。而背离此道的,哪怕像丹朱一样自幼聪慧,且贵为尧的儿子,尧还是认为他凶顽不肖。在上位者如此,而下至市井田野,农工商贾这样地位低下的人,同样以此为学问,以成就其德为学习第一目的。
为什么呢?那个淳朴的时代,没有那么多“学问”,没有那么多丰富的见闻,没有那么多需要记诵的名篇,没有那么多绚丽的辞章,更没有功利之逐。人人只知道孝敬其父母,友爱其兄弟,信任其朋友,以回复其心体共同之良知。而这良知,是人性中本来所固有的,不是从外面借来的,这谁做不到呢?
在学校呢,也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主要目的。每个学生的才能不同,有的长于礼乐,有的长于从政,有的长于农业。根据他们的德性因材施教,让他们终身担任某个职务。用人者只知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使天下百姓安宁,只看被任用者才能是否称职,而不以身份高低分轻重,不以职业不同分好坏。
被任用者也只知道同心同德,共同努力使天下百姓安宁,如果所在岗位合适,即便终身辛劳也不觉得辛苦,终身从事琐碎的工作也不觉得卑贱。那时,所有人都高高兴兴,亲如一家。那些才能较低下的人,则安于农、工、商、贾的本分,各自勤于本职工作,互相为对方提供生活必须品,却没有羡慕、攀比的想法。
那些如皋陶、夔、后稷、启之类才能卓越的人,则为天下出仕当官,各尽其能。整个天下就好比一个家庭的事务,有人负责洗衣做饭,有人负责经商互通有无,有人负责制造器具,大家群策群力,来实现赡养父母、教养子女的心愿,都只怕自己承担的事务没做好,因而都尽心尽力。
所以后稷勤劳地种庄稼,不以自己不懂教化他人为耻,将契善于教化视作自己善于教化;夔负责音乐,不以自己不懂礼仪为耻,将伯夷精通礼仪作为自己精通礼仪。
因为他们心体纯粹明白,具有完备的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所以他们的精气、流畅贯通,没有你我的区分,物与人的间隔。好比一个人的身体,眼睛能看,耳朵能听,手可以拿,脚可以走,都是为了实现整个身体的作用。眼睛不会因为不能听而感到羞耻,耳朵听到声音的时候,眼睛一定会去看;脚不会因为不能拿东西而感到羞耻,手伸到的地方,脚也会跟随。正是由于人元气周流全身,充沛运行,所以痛痒呼吸都能感觉到并且做出自然而然的反应,其中有不可言喻的奥妙。
圣人的学问之所以最简单也最明了,容易明白也容易遵从,容易学习也容易学成,正是因为圣学的根本在于恢复心体的本有天理的状态,相比之下,具体的知识和技能都没什么值得说的。
【浅谈】
1、本章我们学习先生著名的“拔本塞源论”。清代儒者陈正龙将这封信的后半部分以《拔本塞源论》单独刊行,成为先生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论述之一。
1)何谓也?先生强调圣人之学心与宇宙万物一体,去其私欲蔽障,恢复心体之本来面目。
2)圣人之学便是这十六字真经!先生说,天下人心皆是一个道心,尽管分工不同,每人拥有的知识技能不一样,但道心未尝相异,圣人之学不依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是复各人共同的道心。
2、现在的所谓“学习”,依然如故,是拔本塞源,拔出树根,塞住水源,没有根,没有本,到处乱学一气。
3、译文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谈一点心得:
1)一是不羡慕他人的本事,只安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平凡的岗位做一个不平凡的人。凡事彻底,做出新的境界,并且把这境界传承下去。
2)比如我做公司前台的工作,我就做一个世界级的前台,在前台的岗位上,做出前人没有的成就,又能分享教会全世界的前台。
3)是炫耀自己的本事,而是把自己的本事贡献给团队,把团队的本事当自己的本事;把自己的本事当成团队其他人的本事,也把团队其他人的本事当成自己的本事。
4)这样就做到“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不存在他人与自己的区分,外物与自我的间隔。
5)能做到无我,又为团队负责,为事情的最终结果负责,而不是一方面关心自己的表现,要突出自己。
4、再重复一遍先生之言:“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同老子“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因为大自然总是那样运作的,法天相地,照着做就是了
5、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人人总是爱耍小聪明、动小心眼,在老天、圣人视角看都太可笑了,可世人自以为是而不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