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看刻板上李老师的读书建议“四阶段”(再次写出来,目的是提醒自己怎样读书。):第一阶段“努力站在主编者的角度看问题、思考和表达。这对于读书,是最本质的,否则就变成了自说自话、自以为是,不再是读书了。”“第二阶段,强调作者与读者的高品质对话。第三阶段,强调阅读内容的综合融通。第四阶段,强调在阅读中回归情境和真实世界,共同回归研究,为更美好的未来而读、写、听、说、做。”回头翻看自己的所思所悟,每一阶段都距李老师的建议差很远,但这样的读写坚持,至少让自己过的充实。每次看到李老师转发时的评价,我都会从他的评价里看到自己在哪一方面有了进步,就好像上学时特别期待看老师给自己下的作文评语一样开心!
时值寒假,大家又在做2018“你好,寒假”的研究,我们的第二次共读是关于假期的两篇文章,也算是大家常说的“应景文”吧。这次的阅读受大家启发,我也粗浅的谈一下两文的“对比阅读”感受。
一、对比文章题目,了解师生成长的空间
《学生主导,三力共驱,综合融通——常州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和《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项目的实践与反思》,两篇文章,都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都高度概括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副标题点明了研究的对象和文本呈现的样式。
对比文章题目,无论是三力共驱,综合融通,还是互联网+,都间接地告诉了我们学习无处不在!教育不应是只被禁锢在教室里,教育资源也不仅仅是几本教科书,教育者也不只是教师,学生们也不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学习,需要综合融通!
二、对比作者,找寻教师成长的新道路
《学生主导》一文的作者是:顾惠芬 ,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实验小学副校长、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李家成: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燕,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项目的实践与反思》一文的作者是:姚淑华,浙江省海宁市桃园小学校长;吕珂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从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份研究的参与者有教授、校长和研究生。这样的合作既体现了文章的学术性高度,又体现了本研究是一份特别接地气的研究,是研究者们立足现实,改变现状的一个大胆的创新和尝试。这样的合作互通有无,互补长短,也应该是中国班主任生境的另一个成长通道。
三、对比摘要,善于捕捉教育问题,寻求变革思路
《学生主导,三力共驱,综合融通——常州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一文的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减压”力度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家庭作业问题,但对暑假作业的研究却依然不多。本案例班级在前期“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家庭作业”项目研究基础上,进行了暑假作业的变革,突显学生驱动以及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密切合作,追求暑假作业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综合融通。本文釆用问卷调查、现场观察、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发现本次暑假作业变革为学生建立了广阔的关系世界,促成了丰富的多元交往,发展了学生的领导力、学习力、社会性等,提高了学生的幸福感。
《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项目的实践与反思》一文的摘要:针对学生暑假生活单一化、个体化,以上兴趣班为主的情况,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开展了暑假家校合作项目。该项目以组织家长社群、建立微学习小组、开设网上家教论坛、线上线下互动等形式来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从而提升学生暑假生活质量。
比较两篇文章,都是对原来的暑假作业和生活的变革。做为老师,当我们看到原来的(寒)暑假未发挥它真正价值的时候,我们需要寻求新路,开发“第四教育世界”的资源,让假期与期初生活无缝对接。前文是学生主导,学生、家长和老师三力共驱;后文则开发互联网的教育价值。通过阅读两文,我开始用两文给我的思维启发,运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怎样寻找变通之路。比如,乡村孩子与家长缺乏沟通,我则用亲子阅读做桥梁,让彼此成为对方成长的动力。
四、对比关键词,了解文章的侧重点异同
《学生主导》一文的关键词:暑假作业 学生驱动 家校合作 社区活动 学生发展
《一样的暑假》一文的关键词:暑假生活 互联网+ 家校合作
两篇文章的关键词,都有“暑假”“家校合作”,足可以看出变革前的“暑假”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研究。“家校合作”怎样才能落地有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我们有哪些方式合作?都值得探究与尝试。
五、对比文章结构,了解研究报告与项目活动的写法异同
《学生主导,三力共驱,综合融通——常州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从研究问题、研究基础、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这五个部分展开;《一样的暑假,不一样的生活——“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项目的实践与反思》从学生暑假生活的现状及其变革的可能性、项目背景、“互联网+家校合作”暑假生活的变革、活动价值与思考。从未接触过研究报告的我从两篇文章的结构中,了解到研究报告的形成必先在面对现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李教授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所以我们要搜集资料,确定我们的研究基础,有了研究基础,我们写下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最后形成研究的结果和讨论。而第二篇文章结构就与之不同,语言表达也不同。
六、对比过去与现在,发现乡村学生假期生活的可为之处
这个寒假,我们班参加了“寒假,你好!”的活动,由于大雪,2017年的12月份两次突然放假,我们的活动的前期讨论、中期策划、后期开展都未能如期进行,由于自己的知识有限,引领不到位,加之乡村家长大部分都在外务工,寒假回乡迟,离乡早,陪伴孩子时间短和春节仅有的几天时间基本上都在走亲访友和应酬上,所以我们的活动也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值得欣慰的是我还是收到了来自16位同学的40份用美篇制作的不一样的寒假作业。这已经比我预想的好很多了,至少已经有人迈出了第一步。
由于上学期临时放假,期末考便放在了本学期初。通过分析考试结果,所有老师都感觉到孩子的假期生活令人堪忧!大部分孩子在家作息时间完全混乱,手机、电视、电脑几乎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开学的状态调整与收心工作让老师们头痛,这更坚定了我想带孩子们和家长参加“寒假,你好!”活动的想法。
怎样让孩子的假期生活从沉迷网络中走向更健康的生活?怎样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怎样开发课本之外的教育资源?怎样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怎样获得家长对“寒假,你好!”活动的认同?怎样让家校合作落在实处?……经过寒假的学习,我想我对上述问题有了更多更清醒的认识与思考,厘清问题中也发现了乡村学生假期生活有更多的可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