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得一册姜白石诗词全集,诗一卷,词一卷,附诸家评论。左右双边,单鱼尾,半叶十行,行十九字。竹纸精印,写刻上板,字体端庄俊秀,甚是可爱。书有钤印:谢宗万。谢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应为前任藏者。
前有牌记:乾隆辛卯秋六月刊。并有序,署“雍正丁未四月歙陔华洪正治书”。后有跋,跋中说,“陔华先生,服奇道古,雅喜是编,爰为开雕,冀垂永久,盖其表彰之功匪细也。丁未清和,钱塘陈撰玉几书。”那么,看起来应该是雍正五年的洪正治刻本,乾隆三十六年印的。
事实到底是否如此?
周作人的一篇文章曾提到,周曾藏有一册陈撰本姜白石诗词集,有跋署“康熙甲午秋禊日玉几山人陈撰书”。同时又有一册洪本,上面陈本的这几字在洪本则被改为了“陔华先生,服奇道古……丁未清和,钱塘陈撰玉几书”那一句。看起来是改了时间,故意把陔华先生加进去了。盖陈本是原刊,其后板片应该是卖给了洪正治,洪氏于是改窜旧跋,把这书作为了自己的刻书。对于陈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有“康熙甲午,陈撰刻其诗集,以词附后”的说法可以为证。此事现代的艾俊川先生也提过。其实这样的事在古代也不止这一例。
这样看来,这册书实际上是康熙五十三年陈撰本,雍正五年洪正治改窜旧跋重加序言再刊、乾隆三十六年的再印本?
但在网上查拍卖公司的拍卖纪录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拍卖公司往往提到的都是康熙五十七曾时灿刻本,而无康熙五十三年陈撰本。拍卖公司多会请专家考证,必有依据,那么陈撰跟曾时灿又是什么关系呢。看来只有看陈本原刊的原序,或者可以解疑。在无法看到陈本原刊的情况下,终于查到90年代出版的唐宋词集序跋汇编,收有陈本曾时灿的序。于是把序跋汇编买了回来,曾序中这么说:“此为钱塘陈氏玉几山房勘定本,最为完善……爰请合刻之广陵书局以行……康熙戊戌五月,龙溪曾时灿二铭识。”那么,结合上面的陈跋,这一刻本应为陈撰康熙五十三年勘定稿或者说陈撰辑,曾时灿刻于康熙五十七年。
于是,准确的说法是,康熙五十三年陈撰辑康熙五十七年曾时灿刻,雍正五年洪正治改窜旧跋重加序言再刊、乾隆三十六年的再印本。
此本文献价值一般,前人有所评价。譬如其词集中,与毛氏汲古阁本相比,小序及题下自注有所删窜,非其旧文。且误收十一首词。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个本子有许多有价值的异文。但版本价值还是很高,白石诗词以前多为分刊,将诗词集合刊,此本是比较靠前的,甚至如果只看清代的话,此本很可能是第一个白石诗词合刊本。尤其是,这个本子应是名工书写,刊刻精妙,为康雍乾三代精写刻代表,虽为后印,墨色尚可,甚是可喜。
这一刻本涉及的几个人,陈撰、曾时灿、洪正治分别是何许人?
陈撰,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楞山,号玉几山人,浙江鄞县人。他还喜藏书,精鉴赏,建有“玉几山房”。陈撰的一生是清客的一生。他先后曾馆于仪征盐商项氏玉渊堂、程梦星的程氏筱园、江春的康山草堂等,一直到乾隆二十二年,他才在江氏兄弟的资助下归老。仪征县志称其“馆真州三十年”,期间为项氏校订古籍,并负责刻印出版,并称“玉渊堂所刻《水经注》《山海经》《何水部》《王右军》《韦苏州》《姜白石》等诸善本,皆其所校订。”其中的《姜白石》是否就是这本姜白石诗词集?但从这书的历史流传中,丝毫看不出项氏的痕迹。另有一说,陈馆于项氏在程氏之后,那么这本书是他馆于程氏时所辑?同样毫无记录可征。
再说洪正治。洪正治,字廷佐,号陔华,江南徽州府歙县桂林村人。清代李锴《李铁君先生文钞》中有《洪陔华传》,但对其事迹记载也不详,对其刻书事更无提及。简略来说,他是徽商望族后裔,曾随石涛学画,忝列石涛门人。石涛绘有洪正治像。雍正四年洪曾校编蕺山先生人谱,有教忠堂、证人堂诸刊本。周作人先生文章中亦称,“洪氏刊有《证人堂人谱》二册,甚精好……而白石诗词如此苟且,奇矣。”
然后是曾时灿,就更扑朔迷离了。除了白石诗词集的这一序言,完全找不到关于他的其他线索,也就无从去查记载他的原始文本。观陈撰资历,他的辑书最大的可能似乎还是馆于项氏或程氏期间。曾时灿跟项氏或程氏有无关系,仍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