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通过“有一种悲伤”这首歌而正式去看了《有一种悲伤》这部电影,但却是因为看了同学写的一篇题目为“遗忘逝去”的文章,现在我想以“有一种悲伤”为题写下从有意识起到十八岁至今我对于“悲伤”一词的看法,人们常说悲伤的时候是锥心的痛,我却认为真的的悲伤不仅仅是无法言说的痛,更多的是心如死灰。
人都说小时候不懂得真正的悲伤是什么,很多时候的悲伤都是没有新衣服会觉得伤心,没有好吃的会难过,实现不了的愿望会沮丧,的确这些不仅仅是大部分的人所认为的,之于我也同样如此,但我知晓的一个朋友,她的悲伤却好似与生俱来,与她融为一体,在和我谈起她的曾经时,她说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的心底好像突然住进了一个让她讨厌却又被迫依靠的梦魇,好像仅仅是五、六岁小女孩时,她却已经渐渐的会收敛自己的脾气,学着故作成熟,习惯性的想要成为大人们口中那个乖巧听话的小孩,小小的人内心里竟有了被大人们夸赞的虚荣心,这也是造成她童年阴影的罪魁祸首,正因为成熟懂事的标签,大人们从来不会担心她有任何问题,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这孩子这么懂事,有什么问题自己就解决了,我们不用操什么心,可大人们从来没想过她毕竟是一个几岁的孩子,正确的三观都没有形成,小孩的关注点是什么呢?都是为了赢得大人的目光,故作成熟的原因也是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关心,而恰恰相反,大人的担忧的目光却是移向了总是调皮的兄长身上,只有在向亲戚朋友谈论成绩时她才会成为关注的中心,照我们现在来说也就是所谓邻居家的孩子,而这也是她后来勤奋好学的动力所在,我也不得不承认与她结交朋友时多半是因为她身上那股不服输自信的样子所吸引的我,话说回来,却也因为年龄的增长,这一度成为了她陷入低谷,自我放弃的罪魁祸首。
大约是处于青春叛逆期,看着大人们忽视自己的目光都寄予在兄长身上,她很苦恼也很嫉妒,为什么自己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都得不到大人关心?反而是一向闯祸的兄长却成了了所有人的焦点,她将这种偏离的目光叫做偏爱,叫做重男轻女,而当她意识到时 ,她说那一刻她感受到的不是悲伤,而是“一念成魔”,梦魇好像彻底占据了她,她开始堕落,成绩一落千丈,正值初升高的紧要时期,家人第一次因为她被叫到学校,大人们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斥责,她依旧会感觉到伤心,却不再为之动容,后来因为什么而让她走出了那段抑郁、黑暗的的时光呢?虽然最后她没有和我细说,但我猜测也是耗费了她最大的力气以及恰好上帝赐予这个女孩百分之一的怜悯吧……
可能有的人听到这个故事会觉得是中国式父母所造成的,是由于父母的粗心和孩子的早熟而导致,不可否认,但作为一个朋友,我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件事对于她所带来的伤害,更多是作为一个几岁的小孩的悲伤无处倾诉和无人理解的心疼,大部分人都单纯的认为人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有了他们需要担负的责任时,心里的苦楚和痛苦才会被人理解接受,可不曾想我们口中大人的悲伤和孩子的悲伤其实并未有区别,只能说孩子的悲伤到了一定程度,此后便不再是人生中的枷锁,反而是面对挫折时的心如止水,即是我认为的“心如死灰”。
有一种悲伤呢,就如我们都会说的失去了就会感觉悲伤,没有得到时也会感觉悲伤,但也有一种悲伤,不分年龄,与生俱来,它或许不被认可,但我认为是来自那些从小历经痛苦的人的一生的桎梏。
(故事已经朋友许可发布但请不要恶意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