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译者:柳向阳
再没有比我妹妹的墓地更凄凉的,
除非是我堂妹的墓地,它们挨在一起。
一直到今天,我自己都无法
仔细看妈妈和姨妈,
虽然我越是躲着不看
她们的痛苦,它越是像我们家族的命运:
每一家都向大地献出一个女孩。
到我这一代,我们推迟结婚,推迟要孩子。
当我们确实有了孩子,我们每家要一个:
最主要的,我们的是儿子,不是女儿。
我们从不讨论这些。
但埋葬一个成年人,总是一种解脱,
某个遥远的人,比如我父亲。
这是个标记:也许债务已最终偿还。
事实上,没人相信这些。
就像大地自己,这儿每块石头
都奉献给犹太人的神——
他从一个母亲手中取走儿子
并不犹豫。
2020年10月8日晚7,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这是继鲍勃·迪伦之后,时隔4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颁给了一名美国诗人。
她获奖理由是——“充满诗意的声音,朴素的美使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1943年,露易丝·格丽克生于纽约一个匈牙利裔犹太家庭。先后就读于莎拉•劳伦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后在多所大学讲授诗歌写作等课程。曾获普利策诗歌奖(1993)、波林根诗歌奖(2001)等多种奖项。2003-2004年美国桂冠诗人。
1968年出版处女作《头生子》(Firstborn)、1975年《沼泽地上的房屋》(The House on Marshland )、1976年《下降的形象》(Descending Figure)、1985年《阿基里斯的胜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多以心理分析的角度远远地审视个人生活体验。
2006年,格丽克第十部诗集《阿弗尔诺》(Averno)出版,这是她的杰作,无可置疑地表明她正处于创造力的顶峰。
至今著有十余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
从《阿勒山》和《野鸢尾》开始,格丽克成了“必读的诗人”,寄托她对父亲的哀思的作品。
死亡和丧失既是露易丝•格丽克个人生活中时有的遭遇,更是她创作中不变的主题。
近年来,露易丝•格丽克依然佳作不断,语言风格逐渐向口语转化,有铅华洗尽、水落石出之感,题材上,对生与死、爱与性、存在与丧失的思考越发深邃,越发接近伟大诗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