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回荡在群山之间,遵义会议会址的红旗依然鲜艳夺目,黄果树瀑布的水雾中折射出七彩光芒——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与自然景观,正通过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的战略部署,不仅是对贵州旅游发展的精准把脉,更是为乡村振兴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当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旅游成为文化的载体,乡村振兴便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

文化解码:从资源禀赋到价值再造。贵州的实践表明,文旅融合的首要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传统的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不再只是博物馆的陈列品,而是通过工匠现场展示、游客体验制作、创意产品开发等形式,转化为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文化体验项目。当地苗家妇女潘玉珍将祖传的银饰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系列时尚饰品,带动全村30多户家庭增收。这种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既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又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红色文化的创新表达同样令人瞩目。遵义市通过"情景式""沉浸式"展陈方式,让游客穿越历史时空,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力量。在娄山关战斗遗址,利用AR技术重现当年战斗场景;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开发"红色剧本杀"体验项目。这些创新举措使红色旅游从单纯的参观学习转变为参与互动,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数据显示,2023年遵义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超过400亿元,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

业态创新:从单一观光到多元体验。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催生了"旅游+"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在贵州乡村,我们看到体育旅游正成为新亮点。紫云县格凸河景区将攀岩运动与苗族文化相结合,打造国际攀岩节,吸引了全球顶尖攀岩选手和爱好者,当地村民通过提供向导、餐饮、民宿等服务实现增收。六盘水市利用高海拔地理优势,发展夏季马拉松和冬季滑雪项目,实现了"冷资源"向"热经济"的转化。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旅游与体育、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就能产生"1+1>2"的叠加效应。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同样引人注目。传统农家乐正在向精品民宿集群演变,单一的农产品销售转向了沉浸式农耕体验。在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当地依托杜鹃花资源,打造"花间堂"民宿品牌,游客不仅可以赏花,还能参与花卉精油制作、插花艺术等体验活动。铜仁市江口县云舍村将土家族文化与生态资源相结合,开发"稻田剧场""星空露营"等项目,使一个普通村寨变身网红打卡地。这些创新业态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大幅提升了旅游消费水平,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

共建共享: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了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真正成为参与者和受益者。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景区推行"景区带村"模式,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旅游公司,既获得租金和分红,又通过就业获得工资收入。当地布依族村民韦桃花从一名普通农妇成长为民宿经营者,年收入从不足万元增加到二十多万元,还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共同致富。这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创新,让文旅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当地群众。人才培养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贵州旅游学校与西江千户苗寨合作开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已培养300多名懂技艺、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黎平县肇兴侗寨实施"乡村CEO"培养计划,选拔本地青年赴省外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回来后负责村寨旅游运营。这些举措破解了乡村旅游人才短缺的瓶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侗族青年陆永江通过培训成为侗族大歌文化推广者,不仅组建表演团队,还开发文创产品,带动全村文化旅游收入增长三倍。

面向未来: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贵州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给我们深刻启示:必须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体验品质,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守住生态底线,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当苗家银饰的叮当声与游客的赞叹声交织,当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古老旋律在新建的文化广场回荡,当侗家青年用直播带货推广家乡特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幅文旅融合的生动画面,更是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贵州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文化与旅游的最佳结合点,激活乡村沉睡的资源禀赋,就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文旅融合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更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乡村价值的重塑者、农民福祉的提升者。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