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做班主任工作,我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无意中读到《24个比利》这本书,它是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多重人格分裂纪实的作品。
该书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威廉·斯坦利·米利根(比利),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比利的多重人格达24个之多,他体内的人格可以互相交谈、下棋,互相控制对方的行为,所有的人格都居住在一个大厅中,谁走到大厅中心的一盏聚光灯之下,谁就是现在控制比利身体的人格,但这些人格互相都不会知道对方干了什么。他创造出的女性人格阿达拉娜,作为一个女同性恋,利用了他自己的男性身体,侵犯了别的女子。这无疑是犯罪,可比利的不幸在于,他甚至从没学会过如何正确地活着。在承受继父的暴行、深受母亲不负责任折磨之后,他其实已然丧失了活着的理由,理性已经失败了,只剩求生的本能拯救了他;而他,也只能学会父母那种暴力的生活方式。
人格的形成是和他的成长经历分不开的。比利自8岁起,多次被继父殴打、威胁和强奸,有严重的精神疾患。早在16岁第一次自杀未遂后,比利就被其他人格保护起来,已经“沉睡”了七年。父亲自杀,继父百般虐待,这让比利一方面迫切地渴望逃避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求生的本能又来安慰、保护自己,这两种力量纠结在一起,将比利撕成碎片。
比利的这个身体被轮番占领,当比利闭上眼睛,会有守护者里根出来击退施虐者,会有8岁的承受者戴维哭泣,女同性恋阿达拉娜、流氓菲利普、职业骗子凯文、小丑利伊、工作狂马克等人格。分裂中的比利,显露出各具天赋的一面。其中的几个人格都有绘画的天赋,甚至能卖出不错的价钱。逃脱高手汤姆擅长风景油画,亚伦的铅笔画《克丽丝汀》颇见素描功底,亚伦与丹尼合作完成了《高贵的凯瑟琳》,神秘而又典雅。
随着他逐渐长大,他身上开始分裂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人格,这些人格开始逐渐占据他的身体。他们轮流出现,不断的混乱, 连最终他们整个负责管理对外人格的亚瑟和里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什么时候是什么人。
比利是世界上首个被研究,被广泛了解的多重人格患者,并且在犯下重罪之后因为这个原因被宣布无罪。可能很多人觉得难以接受,因为他毕竟犯罪了!犯下罪的不管是他的哪个人格,都是他!不过其实呢,“无罪释放”多半是媒体宣传的一个噱头,真实的比利最终被投入与监狱无差的精神病院受到严酷的“治疗”,本有好转的他从此终身受到多重人格病患的折磨。
比利的24个人格,让我想到了平时教育中学生出现的现象。上学期我和新任班主任、年轻的王老师,一起讨论她班的仝小刚的问题。这个男孩子课堂表现总是状况连连,把老师气得哭笑不得。课下行为怪异,有一次他到我们办公室交政治作业,“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双手捧上作业本,老师接住后,他郑重地说:“臣告退”,才起身离开。办公室的老师们个个目瞪口呆,震惊不已。但我们发现,仝小刚有时候表现出懂的知识很多,自然科学、哲学甚至心理学等等,说起来头头是道。我问他为什么课堂上不守纪律、和老师唱反调,他说:“我身体里住着另外一个人,那不是我自己,他不受控制。”和他父亲沟通孩子的成长经历:小学时期,在班级里年年倒数第一,同学们反映他是班级里定时炸弹,小学班主任的口头语是“防火防盗防仝小刚”,他爸爸被请到学校成了家常便饭。父母离异后,爸爸一个人带着他和姐姐,对待他惯用暴力方式,甚至用铁链子勒他,同学们也远离他。进入初中的他,已经不习惯和别人亲近,班里同学觉得他怪异,没有同龄人的天真和朝气。但是班主任王老师细心观察,发现了他特别能专注一件事,比别的孩子更能深入看书、学习,在班里能考到前五名。他热爱劳动,愿意为老师分忧。由于王老师的因材施教,不按常理对待他,他比小学要自信快乐得多。王老师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和他父亲多次沟通,当他爸爸说了一句“我以前打你不对”时,孩子泪流满面。虽然他在学校和班里还是问题不断,但是他的父亲现在超有耐心,也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陪伴他,引导他。我想仝小刚会慢慢走出童年的阴影,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为班主任,我们在班级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发现学生反应激烈,不同往常的时候,一定要把矛盾分层对待,冷静处理,事后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站在学生的成长的角度去理解,放低姿态,反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次早读,我走到班级后面,刘子涵的身边,发现地上掉了个叠的方方正正的纸片,捡起来说:“这是谁的什么?”我以为是她写的作业之类的东西。她打开一看,突然紧张,我瞬间意识到这里有问题,就让她给我,她不给,我更怀疑,就从她手中夺过来,她死死抓住,结果纸片变成两半,我怕影响大家,就先装口袋,往教室前面走。没想到,刘子涵情绪激动,冲到我身边,大声喊:“给我,那是我的东西,你为什么要拿?!”我和班里同学都吓了一跳,还没有学生敢对班主任大喊大叫。我说:“你先出去冷静一下”。她依然不听,我连说三次,她嘴里只说着:“给我!”,情绪更加激动。为了不影响大家背书,我把她拉到门外,她死活不肯走,正好德育处杨主任经过,我也满心恼怒,让杨主任把她带到德育处,同时打电话给她爸爸,让他来学校一趟。我在办公室看了抢过来的半张纸条,上面直呼我的名字,说我再给他爸爸打电话,她就彻底心凉了。还有不想上学,要去上私立学校,如果家人不同意她就离家出走。这似乎是和别人对话的纸条,另一个人在纸上回复:“你真牛”。我把纸条送到德育处,杨主任让她拿出另外半张纸,告诉她有事情好好说,没有过不去的关。她还是不肯交出,让人不由地感觉事情可能比较严重。很快,她爸爸到了,很生气,让她交出来,她对爸爸大喊大叫,我就先出了德育处,让她爸爸带回家反思去。这件事儿气得我真想给她一个顶撞老师的处分,但我知道自己还须冷静。
虽然这个女孩子在班级表现不好,喜欢化妆、和外班外校不良少年来往,但是平时她对老师还是挺尊重的。我原先只了解到她大约两岁的时候,妈妈就离开她,她由爸爸和奶奶带大。小学学习还是很不错,但是初中以来,几次考试都是几十名到上百名地退步。上次期中考试还帮人作弊,被叫到教导处批评,我让她在班里检讨,她一直拖延,班里同学对她意见很大,认为她丢了班级的脸面。这次早读的突发事件,矛盾集中爆发。为了了解清楚事情原由,我把她的四个好朋友分别请到办公室,弄清这张纸条背后的故事,是期中考试后的写的,她和父亲关系很紧张,不愿让老师和家长联系,还说要离家出走。王小雨还劝说她,给她讲道理,让她安心学习。
晚上回到家,我已经不生气了,开始反思,是班主任的权威和面子重要,还是学生的成长重要?对自尊心很强的刘梦涵,我想给她一个机会。第二天一大早,他爸爸带着她在学校门口等着我,让她给我道歉,并把反思交给了我。我让他爸爸赶紧上班,我带着她往班里走,路上和她聊了几句,说了那次作弊,其实也不是她作弊,但也做法不对,要吸取教训。我说:“就算是你作弊,那改了就好,谁能一次错误不犯呢?我上一届的副班长还作弊过,家长到教导处陪同她补考,那你说她就从此不活了?老师同学就把她判处死刑了?”她听我说了之后,似乎释然了许多。我让她在班里读一下她的反思,并说明了目的,一是出现问题坦诚面对,不逃避。二是说明情况,不让大家误解议论。她欣然答应。当她读完后,我对同学们说:“作为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被学生骂很正常,因为管理和被管理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老师早就做好思想准备,谁一辈子不被人骂?鲁迅先生被骂过没有?伟人还被骂,何况老师这个平凡人?再说刘子涵也没有骂老师,只是和爸爸闹矛盾,不想让老师和家长联系。”同学们听完我的话,不仅原谅了刘子涵,而且没有觉得老师丢面子。这个矛盾冲突就这样化解了。
从这件事情后,刘子涵不再觉得大家讨厌她,运动会上跑前跑后为班级服务,作业问题不断减少,周记写得越来越长,愿意和班主任沟通,课堂上也开始积极发言了。。。。。。在心理健康课上,就如何看待自残行为这个问题,她发表了许多思想认识,这应该和她的经历有关。虽然她还是喜欢“疯玩”,但是我想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她在努力表现自我,积极地融入集体,走在进步的路上。这次居家网课学习,从听讲、背书和完成作业,她表现得出乎老师们的意料,比有些所谓的好学生要认真努力得多。返校复课后,小组重新改选,她被我任命为组长,整个人看起来更加地自信和阳光。
对刘子涵的转变,我倍感欣慰,也庆幸自己没有按照平时的工作方法,把小事变大,而是把所谓的大事化小,却意想不到收到了春风化雨的效果。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会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家庭因素,孩子慢慢地会形成多种人格,有的人格暂时沉睡,可能在某些环境和情绪中爆发。作为一名老师,一个中学班主任,对待问题学生,或者学生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粗暴,用习惯性思维和单一的方法去解决。我们要做的是:用责任和爱,与家长一起引导孩子正确的观念和做法,促进孩子们形成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