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闭环通俗讲,其实就是技术与需求相互推动、转化影响的过程,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事,很多时候,需求和技术两端并非都能简单愉快的进行融合。
这些年,IT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但是,在历史发展中,曾经拥有非常领先的技术创新资源的公司(譬如施乐的施乐实验室、AT&T的贝尔实验室),并没有通过技术专利的优势,获得产品销售市场的垄断地位,其实究其原因,有一部分就在于他们在专注研发的时候,忽略了客户需求场景的深入研究,或者一些黑科技忽略了向客户和市场产品端的推进,这样的科技无法输出成适用客户的产品,于是,很多“闭门造车”的发明,远离客户需求的技术也很难通过市场的检验,很难得到商业化的推广,最终很多前期花费了很大成本的科技创新技术,就这样沉睡在伟大的研发实验室中,然后又被廉价的作为资产转卖抛售。当然,有一些科技发明被领养,概念被抄袭甚至剽窃,才有幸成为形成另一个价值闭环的技术升级的源动力。
说到这里,不免又要为老东家做下广告了。锐捷无论在以前还是现在,虽然一直标榜民族品牌,自主创新,但是从研发的实力上讲,真的和华为、中兴差了不止一条街的距离,但是,这家公司连续这么多年高幅增长,除了培训体系和营销策略做的好以外,在产品的深入场景化创新上做的非常用心。也正是这种在细分市场找空白点,深入客户的应用环境做产品的微创新的战略,使得锐捷逐步在无线、运维产品领域以及诸多细分市场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所以,在创新这个问题上,谁能更贴近客户,谁就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谁解决了客户更多的痛点,产品也会获得相应的市场回报。
印度曾经也是号称全球软件业最发达的国家,现如今我们再看看全球数得上的互联网公司,印度又有哪个企业能和我们的BAT一较高下呢?这个原因也正是他们的创新没有人口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温室和土壤,也就注定了他们的软件开发技术只能作为码农的供给者,因为他们无法定义问题。
这也事实,也说明了价值闭环的联动性,创新如果缺乏了客户需求的升级支撑,就很难再完成闭环的持续升级动力。
但是,和昨天讲到的闭环跳跃式升级的事实对比,科技的创新,在推动价值闭环的完成时,出现了两面性的悖论:如果科技创新,只是为了有目的性的完成当前出现问题的解决,当然可以得到市场的回报和技术迅速的迭代发展,但是,它的发展很难突破当前维度空间的局限;而没有目的的科研,则是人类好奇心打开未知世界的钥匙,它可能很多时候都不被人理解,不被市场应用买单,但是也总会有一个成功的异想天开,立刻就能将人类文明带入到更高维度的空间,得到跳跃式的发展。
那么,作为政府、企业,又该怎样权衡那些我们读不懂,甚至眼下看似无用的科学创新呢?是给钱支持,还是只顾眼前,关注应用技术的创新呢,这就是一个两难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