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青年研学组活动,主题是《真实的儿童——发生于成长过程中的“缺陷”》。朱老师首先阐述了对本次主题的认识,通过改变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间接地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接下来,朱老师呈现五个选择题,让每位成员结合自己的教育行为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打分,通过对照不同分数段的评价标准,了解自己需要改变的教育观念。看了一下,我竟然全部选A,看到学生犯低级错误会无端发火,的确应该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会议结束后,朱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观察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只需陈述客观事实,反思行为和对策下次再写。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杰,六(4)班学生,长得虎头虎脑,极其可爱,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一年多相处下来,发现这位孩子身上身上呈现出来的问题不少。
首先,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每次上课,总喜欢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在玩。有时是一把尺,有时是一块橡皮,有时手伸进课桌,不知在捣鼓什么,似乎总也闲不住。提醒他之后,过一会老毛病又犯。每次请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也是答非所问。
其次,作业马虎,错别字太多。因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时难免有不会。思维懒惰,不愿意深入思考,写到字数多的问答题干脆就空着,让老师很头疼。更主要的是写字时经常缺胳膊少腿,错别字连天。比如写“住”,会把中间一竖少掉,写“滤”时横钩会少个钩,类似种种,不胜枚举,有些字并不是不会写,只是写字习惯问题。六年级的小朋友,字没有基本的结构,一个字写得很散,歪歪扭扭,像画出来一样,完全像一年级小朋友写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