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至爱梵高》是致敬之作,纪录片《中国梵高》是另一种致敬,相比之下,我更喜爱后者,因为更接地气,呈现的是无法绕开的真实——当然并不都是喜闻乐见的。
纪录片里面,主人公是大芬村里画了二十多年梵高的画师赵小勇。从小赵画到老赵,从一穷二白到雇请帮工,他是村里的“专业梵高”之一。一开始他认为自己对梵高已经了如指掌(你试试天天二十四小时在梵高画作里面泡着并被催命似的催交货试试?),还认为“梵高画画是为了生活,我画画也是为了生活。”这是一种朴素的生活认知,我觉得要是梵高先生听懂了中文,会认同。假设当年画《吃马铃薯的人》时候,坐在灯下的模特是大芬村画工吃泡面,梵高也有本事把他们收入自己的画框。劳苦的人们心意是相通的,别忘了梵高作为见习牧师在矿区的日常,那个年代,马克思还躲在某个角落在贫困中写书,世界上还没出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呢。
画了二十年梵高之后,画工决定去荷兰“朝圣”,亲眼看一看画家的故乡,还有画家的原作。他的举动被亲友视为疯狂。但他力排众议,去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的机票钱应该是不止一百幅梵高的价钱凑成的,因为他在荷兰的梵高美术馆专卖店里看到了自己画的梵高在出售,价格比出手时涨了十倍——画工注定是这个链条里只领到最便宜的手工费的人,正是因为可替代性太强了。
第一次站在梵高原作面前,他震惊了:“不一样,不一样,颜色什么的都不一样。”他不会使用术语,但是他分明能看出原作和他用来临摹的印刷品根本是两码事。他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梵高,结果事实告诉他这是个天大的误会!……是不是有点幻灭?是不是打击自信?是不是觉得“今是而昨非”?总之,这是一个类似关于新大陆的发现!这个新发现一定会对画工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的。
后来,画工去到梵高的墓前,按兄弟规矩给他点了三枝烟。这真是一个极好的仪式。虽然不知道梵高抽不抽烟,估计会像旧时的海员一样嚼烟草吧?我想,在墓前那一刻,画工的心是平静的。他以自己的方式向素昧平生的画家致敬。他靠临摹这位画家养活了自己和一家人,还因此积累了一些资本,去发展自己的事业。所以他是感激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不远万里不怕花钱地进行这场朝圣之旅,那一定是他心里有些东西要表达,不吐不快。
经历这一次“朝圣”,画工回国了。他说要回大芬村,开一家自己的画廊,做原创。不再做梵高的复制品,因为已经有太多人在做了。
这是个好故事。这个故事一点儿也不“文艺”。它告诉你的只有赤裸裸的生活。它比单纯注意梵高画作里的炫动色彩有意思得多,比单纯煲个梵高鸡汤有意义得多。
事实上这位画工的故事,我在今年年初一篇深度报道里就看到过。那篇报道里还指出,大芬村现在开始走原创道路了。整个大芬村从事了复制行业二十多年,终于出现了不怕饿死搞原创的人,自然是一种进步。他们也许成功,也许不会。但这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值得尊敬。也许世事大抵如此。梵高当年也可以做个平庸的牧师,安静地生活,可是他没有,他选择了艺术,不怕饿死搞创作。这样的自主选择,并不悲情,所以令人尊敬。至于后面的人们演绎什么样的故事,似乎就和画家没什么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