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重读了《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有这样一个例子分享给大家:
上个星期去福建出差,接待我们的朋友情商非常高,她能轻松地化解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譬如:,去餐馆吃饭,如果菜上的慢了,她就会叫来服务员,对她说:“小妹,你这么可爱,能不能帮我催一下菜?”一般情况下,“小妹”会很开心地去催。问题顺利解决。但少数情况下,“小妹”会解释说,因为什么原因,我们不得不等。这时候她会继续说:“小妹你很能干的,你一定会有办法的,我对你很有信心。”
到了这一地步,没有哪个“小妹”会在固执己见,而会开心地帮我们去催,于是问题很快解决。
我们可以说,这是他掌握了谈话的艺术,但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他说话时的语气和姿态,她绝不会盛气凌人也绝不会不耐烦。总是很开心,而且很平和,这些,听不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聊到她的家庭才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原来他的父母非常民主,家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投票决定,而且大人孩子每人一票完全平等。可以料定,她从小形成了民主、相互信任的客体关系。现在他把这个关系投射到了餐馆中,那些“小妹”也感受到了这种信任,也是很乐意地帮我们解决问题去了。但是,她的投射也遭遇过挫折。在厦门的鼓浪屿,给我们做导游的女孩,无论这个朋友怎么夸她都无济于事。导游都仿佛是在按照一个僵硬的模式来对付我们。离开鼓浪屿后,我对这个朋友开玩笑说,她夸导游可爱,无效,因为这个导游自认为不可爱,所以会认为她是在撒谎。同样,她夸导游漂亮,也无效。因为导游自认为不漂亮,所以仍然认为她是在撒谎。
可以说,我们的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的客体关系模式相互投射的结果,一般餐馆的服务员自我评价尽管可能普遍比较低,但也有高的地方,所以我的这个朋友向他们投射他的夸奖时,他们会接受。但鼓浪屿的这个导游她的自我评价,实在太低了,朋友又没有找对地方,所以怎么投射他的夸奖都没有用。
自我评价是什么?就是心中的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的评价,其基础就是我们童年时父母对我们的评价。
曾奇峰说:父母分三种:第一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第二种父母是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第三种父母是无论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当然最好的父母就是最后一种。
上面所述都来自于书中,这个章节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我的情商低的不行,不会说话,尤其是对孩子,一着急就冷嘲热讽,语言暴力。作为父母我们是第一个对孩子做出评价的人,也是做出评价最多的人,以后要慎言,多给孩子正面评价,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先从学会夸孩子学起,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