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青瓷特征:器胎呈淡黄色,比较粗糙,中晚唐胎质渐密,器壁渐薄,胎骨呈灰和黑灰色,胎土因含铁较多,出现点状铁斑。晚唐除素面青瓷外还有青釉釉下白彩,戳印花及划花装饰,通体施釉。
三彩扁壶(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三彩幞头俑(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黑釉双耳瓶(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茶叶末釉瓷是唐代耀州窑烧制的大宗色釉品种之一,唐代创烧后流行一时,五代和宋代少见,金、元、明各代又有生产,但与早期唐代产品相比明显衰退。
茶叶末釉执壶(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褐黄釉瓷初见于盛唐,釉呈褐黄、青黄、正黄几种色调,器物只见于日常器皿,如碗、钵、碟、盒、壶、盆之类!
黄釉碗(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唐代的装饰手法:有划花、贴花、印花、镂空、戳花、捏塑、绘化妆土等。
素胎黑体钵(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素胎黑花盘(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青釉荷叶盖水盂(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三彩女坐俑(唐代,公元618一907年)
五代的胎釉特征:由于原料制备工艺提高,胎泥的可塑性、精细程度都较唐代明显进步,出现大量薄胎器和仿金银器。此时青瓷的器胎有深灰、灰白色两种。
青釉葵口碗(五代:公元907-960年)
五代的烧成工艺:耀州窑采用一器一匣钵的正烧法,以盘、碗、盏为大宗,装在“M”型的漏斗状匣钵中,先后出现多样化的装烧特征!
青釉十曲花口碗(五代:公元907-960年)
五代的装饰手法:有划花、剔花、刻花、贴花、印花、镂孔雕塑等,剔花、刻花最具特色。
青釉划花碗(五代:公元907-960年)
宋代的胎釉特征:可分为北宋早、中、晚期和南宋四期。北宋胎质颗粒较细。
青釉瓜棱执壶(宋代)
青釉碗
青釉刻花牡丹纹盖碗(北宋)
青釉盏、托(五代)
宋代装烧工艺:继承了五代一器一匣钵的正烧法,碗盘园器类装在“M”形漏斗匣钵中,入窑后采用窑柱上摞装匣钵的方法进行装烧。匣钵进一步改进,可以透气并更加密封,保证了这一时期色调稳定的“橄榄绿”的青瓷的烧成。
青釉外刻花连纹碗
青釉刻花花口尊
青釉镂孔龙纹复层式熏炉
宋代的装饰手法:非常多样,最为突出和独具特色的是刻花和印花工艺。刻花工艺此时达到最高水平。
青釉印花折枝牡丹盘
青釉印死婴戏莲纹碗
黑釉酱斑纹碗
黑釉兔毫纹盏
酱釉瓷又称紫釉,本属于定窑著名色釉产品,因其畅销,北宋晚期耀州窑亦大量生产。
酱釉花口碗(北宋,公元960-1127年)
金代的胎釉特征:金代青釉瓷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青瓷,有月白釉和青釉两类!釉色多为豆青和翠青色,月白釉瓷创于北宋晚期,成熟于金代。
青釉刻花缠枝纹三足炉(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青釉荷叶盖罐(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金代的装饰手法:仍以刻花、印花为主,但印花已占主流,划花、镂空、贴塑兼而有之。此时的刻花工艺风格与北宋不同,整体风格更趋疏朗质朴。
青釉印花卷叶纹碗(金代,公元1115-1234年)
金代的装烧工艺:金代前期与北宋相同,金代后期开始采用涩圈叠摞筒形匣钵装烧工艺。
青釉印花缠枝纹碗(金代,公元1115-1234年)
元代的器胎特征:前期以姜黄釉青瓷为多。元代后期至明代变化很大。青釉除黄色外,还见黄褐色、青褐色等色调。
黑釉碗(元代,公元1271-1368年)
元代的装饰手法:此时的装饰以印花为主,刻花次之。纹样虽轻巧灵动,但刻纹明显变浅,缺乏凹凸感。
青釉刻花玉壶春瓶(元代,公元1271-1368年)
白地黑花婴戏牡丹纹瓶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白地黑花菊纹盆(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绘画陶瓷:清代采用绘画工艺制作的陶瓷有铁锈花瓷、香黄釉黑彩瓷、香黄地青花黑彩瓷和香黄地黑彩瓷四类。
宣统二年香黄地开光黑花四系樽(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
香黄地青花黑彩汤盆(民国,公元1912-1949年)
花黑彩瓷,刻意将纹饰中的主体图案用青料绘制,而且施一层透明釉,其他非主体图案用黑彩描绘,还加施一层香黄釉,在色彩上形成对比和衬托。
白地黑花鱼纹盘(民国,公元1912-1949年)
青花狮钮帽盒(民国,公元1912-1949年)